周文琪 經龍雨 周營栓
摘 要:在四大區域發展中,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領跑全國,中部地區崛起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西部地區大開發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東北地區振興引領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四大區域發展中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但是,四大區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可忽略的問題,如何正確認識這些問題也是區域發展一個重要的層面,不僅從經濟層面且集中了區域發展中各層面的問題。
關鍵詞:區域發展;發展戰略;均衡化;轉型發展;協調發展
第一章 四大區域發展發展成果
第一節 東部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一直在全國經濟社會中肩負率先發展的莊嚴使命,同時,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東部地區以占全國9.5%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38.2%的人口,產生了全國51.3%的GDP(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了全國84.6%的進出口總額和53.3%的財政收入。因此,促進發展基礎比較好的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對加快全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充分發揮東部地區沿海的地理優勢,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上世紀80年代,國家相繼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以及大連、秦皇島等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后又相繼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等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進入新世紀后,國務院先后批準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東部沿海地區依靠本身的區位優勢和改革開放的先發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實現率先發展,成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龍頭”。
第二節 中部崛起
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中部地區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三基地、一樞紐”的定位,標志著中部崛起戰略進入實施階段。中部崛起戰略推進了中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節 西部崛起
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推進實施這一重大戰略,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先后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意見》等。西部大開發戰略有效促進了西部經濟增長,帶動了能源及化工、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特色農牧業及加工、重大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縮小了東西部之間的差距。
第四節 東北部振興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
東北地區合理利用區位優勢,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充分利用其東北亞核心地帶優勢,加強對外經貿往來,2017年,東北三省進出口總額達到1487.5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2.5倍,年均增長9.3%。遼寧沿海經濟帶、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黑龍江沿邊經濟帶開放步伐加快,大連金普新區、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園、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等重點開發開放平臺正在加快建設。
第二章 正確認識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現狀
第一節 政策層面
一、我國政策的影響
自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東部沿海的一些區域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投資的第一選擇,并且諸多的外資企業開始陸續入駐沿海區域。一方面為沿海區域帶來了先進思想理念、現代管理實踐以及專業的技術與設備等,另一方面由于不斷涌入大量的資本,城市建設開始進入不斷拓展的新階段。基于投資環境的日漸改善,不但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方向,而且加快了我國產業國際化的速度。
由于我國財政投資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區域,因此東南部區域的財政預算往往比西部地區高。隨著國家資金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國南部與東部地區逐漸完成了經濟特區的有效建設,并帶動了周邊區域的快速發展,也因此形成了一套經濟圈帶動發展體系。
第二節 地理層面
一、地理位置因素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之所以存在較大的差距,地理位置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東南沿海區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并且具有豐富的石油、農作物、礦產、水產品等資源。因此,我國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欣欣向榮,集中了大量的高科技技術人員以及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并且由于近海交通發達,與發達國家交往較為便利,因此潛在市場相對廣闊,這一地區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寶地。而反觀西北地區,氣候條件惡劣,戈壁化、沙漠化較為嚴重,土地貧瘠,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留不住高學歷、高技術性人才,勞動力短缺。既不具備經濟發展的先天條件,也缺乏后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第三章 新時代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
第一節 構建機制
一、構建發展援助機制
首先,構建多層有力的發展援助機制,也就是對那些依靠市場和自身力量發展艱難的地區要提供人財物的支持。主要的政策工具有:設立區域發展援助基金、重大項目傾斜、對口幫扶以及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投入。最重要的是把“扶弱濟困”作為區域政策的優先選項,為集中連片特困區、產能過剩衰退區以及“鄉村病”區域雪中送炭。
二、構建規范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
構建規范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區域之間協調、協同的難點在于利益關系的調整,要通過建立合理規范的區域利益關系,形成區域發展的自我協調機制。目前應側重在轉移支付、稅收分成、生態補償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經驗后復制推廣。構建權威法制的組織協調機制。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中國就建立了很多區域性合作組織,對打破地區分割,促進要素流動,實現優勢互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因這些組織大多為松散性的,缺乏權威的推動力量,對于區域協調的效果有限。有鑒于中國國情以及國際經驗,促進地帶間的協調和城市群內部的協同,必須要有權威的協調機構和相應的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匡賢明.我國經濟新格局中的戰略地位[J].金融經濟月刊,2015,(1):8-10.
[2]詹麗園.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格局重塑研究.現代經濟信息,2017(18):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