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玲
摘 要:計算能力是社會中每個個體生活或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基礎性數學能力,也是學生階段開展各項學習活動、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由于實踐中我們所面臨的生源素質普遍較差,因此將后進生計算能力培養與提升作為研究課題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是每個數學老師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教學實踐對教育理論提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提高;后進生;計算能力
數學計算能力作為學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應用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等整個人生發展過程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當前教學狀況看,學生在計算能力上的掌握情況并不理想。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是初中數學老師所要思考的難題,本文以具體的教學實踐為基礎,著重提出了以下幾個有效方法:
一、了解情況,對癥下藥
要切實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非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任務,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不懈的努力。要著力提升這一能力,必須從基礎領域抓起,尤其是初中七年級,就開始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大部分學生的數學底子較為薄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欠缺扎實的計算功底。甚至部分學生并未掌握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法則,導致計算中頻頻出錯,因此對這部分學生必須從基礎性的混合運算來有針對性地補課;還有部分學生并未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因此在混合運算中經常出錯,對這一類學生必須改變以往單純批評教育的方式,以更具有效性的鼓勵策略,引導他們充分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讓他們樹立信心去努力追趕;還有極少數同學在計算過程中缺乏耐心,時常出現粗心大意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對這部分學生必須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磨練他們的耐心和毅力。其次,做好學生思想工作,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為他們排除精神層面的障礙和壓力。部分學生不僅數學成績落后,其他學科同樣并不理想,因此在學習上失去了信心和興趣,尤其是在數學領域甚感枯燥。對于此類學生,除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外,老師需要充分反思自身的教學模式及方法,不斷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充分調動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致,引導每一位學生能夠聚精會神地參與課堂互動,由此來大幅提升教學實效,塑造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二、要充分加強運算技能的訓練
首先,統籌規劃教學內容及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學習的規律及方法,嚴格按照從簡到難、從特殊到一般的基本規律來有序性地提升自己。初中基礎計算部分主要體現在有理數、科學計數及乘方開方等內容上,并且要求學生在這一基礎知識點上學會如何求解方程、不等式、二次根式等。學生在最基礎性的計算部分往往不會頻繁出錯,往往錯誤集中在綜合運算環節,因此這一部分也是初中數學的教學難點,需要借助多個計算方法來展開綜合運算。要求教師必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堅持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能夠對未來所會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預計,并給出有效的解題方法。
其次,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筆算技能,有步驟、有計劃地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每個學習階段對計算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這一技能的有效培養。并且將筆算技能培養與不同教學階段的內容有效融合起來,必須依據具體教學要求來實施有針對性地培養與鍛煉。比如在計算過程中,可以將根號內式子進行因式分解然后再進行開方運算,那么整個解題過程變得簡單多了。每次練習中都必須設置一定時間的筆算訓練,大多消耗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并且要以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水平、本學期教學重點來設置差異化的訓練內容。只有長期致力于筆算技能的培養與訓練,才能逐步提升學生的基礎計算能力。
三、引導學生養成科學有效的計算習慣
(一)在計算過程中著重培養仔細看、多思考、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計算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十分嚴謹的邏輯應用過程,不允許出現任何疏忽,但很多學生并沒有在這一層面養成好的計算習慣,往往一拿到題目,甚至不看題目要求,也沒有弄明白真正要計算的是什么,因此頻繁出錯。比如,有位學生在計算非常簡單的數學題時,由于粗心大意,看錯了運算法則,最終得出了錯誤結果。這位學生并不是不會計算,而是由于自身粗心大意,沒有看清楚題目要求,如果他能夠仔細審題,明白題目所要計算的內容及過程,就不會出現如此低級的錯誤。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從基礎階段就養成科學有效的計算習慣。
(二)培養善于草稿演算的良好習慣。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普遍不愿意打草稿,存在懶惰心理。對于老師或書本中給出的計算題目,部分學生僅憑大腦運算、口算,或者直接在書上、課桌上簡單潦草地給出一兩個公式,等同于打了草稿;甚至部分學生抱有極大自信直接給出計算結果。老師或課本上給出的計算題,都具有一定的設計目的,或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這一階段的學生很少能夠借助口算得出結果,因此需要學生在草稿紙上進行演練。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拒絕眼高手低,認真在草稿紙上將整個計算過程展現出來,同時能夠給自己后期查錯提供依據。這時教師也要走下講臺,督促每一位學生認真落實,長期堅持下去必然能夠養成良好的打草稿習慣。
(三)認真檢查的習慣。題目解題過程計算完畢后,并不代表題目完全計算完畢,因為在這計算過程中,并不能確保學生能夠百分百正確,這就需要事后開展必要的檢查。重點檢查是否存在數字或者運算符號看錯的現象,甚至對整個驗算過程進行重新計算,看最終結果是否相一致。比如在分式方程中,可以借助驗根的方法來檢驗最終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并且應用題還需要考慮最終計算結果是否具有現實存在意義等。
就數學教師角度而言,首先要確保自身擁有豐富而精湛的運算能力,由此才能引導和鍛煉學生,同時以更具創新性和趣味性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提高教學實效。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始終保持思考和探索,不能單純為了應付學習而提升學生的計算技能,要將這一技能的培養過程與生活、情感需求相結合,以學生自身成長需求相一致,引導學生在計算能力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具備良好而扎實的計算功底。
參考文獻:
[1]《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主編:劉世斌西南師范大學出版.
[2]《中小學生計算錯誤的研究》邱學華著江蘇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