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燕 王令琦
摘要:美術教學內容中許多內容都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而這些內容還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育人的過程,就是弘揚傳統文化即非物質文化的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那么,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他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而且在當代也已經和正在受到亞洲以及全世界日益眾多的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思想,有利于新時代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在我們美術教學育人中,應當認真加以弘揚。
美術教學內容中好多內容都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在魯教版《美術》6至9年級教材中多處出現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中國民間美術,而這些內容還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譬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校園藝術節》第三課《藝術魅力的展示》馬左的少數民族面具等等。我們如何在美術教學育人中,做到弘揚f拿流文化即非物質文化呢?
一、非物質文化
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于2006年4月生效。《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是相對于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根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
2011年我國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定義: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非遺不是靜止不動的,不是同一個東西,同一種方式永遠不變的一代一代傳下來,而是文化傳統在一代代人的能動實踐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創造。
二、非遺融入學校美術教育的途徑
(一)美術課本中的非遺
前面提到在整個初中美術課本中,多處出現中國民間美術,也就是指的非遺,這些課內容比較多,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運用尹少淳教授講的“主題十單元式學習”的教學方法,把一個內容分解形成一個單元逐個進行教學。
(二)走訪非遺傳承人
為了對非物質文化有個全面的認識,筆者所在學校美術教研中心發起了“尋根溯源——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現之旅”活動,走出校園先后走訪了濟寧市的幾位非遺傳承人。
1.魚臺木版年畫傳承人——陶運航
山東濟寧魚臺縣李閣鎮陳集村,第十一代木版年畫的傳承人——陶運航老師,在他那間簡陋的畫坊里,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這里原來整個村家家戶戶都做木版年畫,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娛樂的方向發生了改變,通過銷售年畫維持生計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到目前為止整個村只有陶運航一家還在堅持制作并創新年畫,隨著國家政策及政府對非遺的保護與支持,現在比20世紀90年代好了許多。在采訪過程中,陶老師給我們演示印制年畫的過程,同行的老師們還在陶老師的指點下體驗了一把印制年畫。
2.曲阜桑皮紙傳承人——鄭友明
山東曲阜市王莊鎮紙坊村以造紙為主要副業,紙坊村有731戶人家,隨著時代變遷,使用桑皮紙的商家越來越少,經濟收入也不景氣,紙坊村現在處于城鄉接合部,前兩年這個村開發,把舊村莊改建成了樓房,雖說在新社區旁邊專門給這些桑皮紙工作坊設立制作區域但是堅持制作桑皮紙的工作坊越來越少。據鄭友明說做桑皮紙有72道工藝,尤其是撈紙這道工序,更是技術中的技術,從明代至1955年前后,全村只有鄭、喬兩家掌握“撈紙”技術,且藝不外傳。撈紙工具的大小,送背頭的快慢,力度的大小等等都很有講究,撈出的紙還要一邊稍厚,一邊稍薄,這樣利于曬紙揭紙。據說桑皮紙起初是糊在棺材內部用于防腐,紙除此之外,還用于高級裝裱、制傘、包中藥、制扇子等。
3.濟寧古法扎染傳承人——張莉
將一塊潔白的綢布用針線捆扎后,浸人冒著熱氣的染鍋中,鍋內的染液由天然植物原料等調制而成,在色彩與色彩的碰撞中達到想要的染色圖案,這門傳統技藝叫扎染。早在1400多年前的古二以齊民要術》里就有記載,同時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濟寧市區張莉老師的“初拾”工作室看到她運用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做的扎染蠟染作品,作品中紋樣多變的圖案,這才是扎染不可復制的藝術魅力。
4.濟寧任城儒苑青陶傳承人——薛琦
故宮太和殿的地面鋪設的青磚,俗稱“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的雅稱。古籍《金磚墁地》有這樣的解釋:“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薛琦老師通過多年挖掘傳承黃河流域制作青磚的技藝,也制作出了“金磚”般質量的青磚,況且還推陳出新,先后制作了“百福”“百壽”“百佛”茶乘”磚。現在除了滿足人們對非遺的喜愛之外,還把青陶推向了國外。
5.濟寧圣繡傳承人——劉娟
劉娟是濟寧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她遍訪各地刺繡大師和非遺傳承人,博眾多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法巧妙地融入到刺繡作品中,使刺繡作品不僅繼承了我國蘇繡傳統技法,還把蘇繡技術和魯繡技術巧妙地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刺繡風格,自創了圣繡這一國家瑰寶。她還經常帶領濟寧市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義務傳授非遺技藝,為濟寧市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做了大量工作。
(三)非遺傳承人進校園
走出校園對教材中體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工藝進行了細致的了解并學習體驗了工藝過程,又和劉娟會長交流聯系把非遺引進學校。
在劉娟會長的帶領下非遺傳承人多次到學校展示傳授非遺文化,得到廣大師生的熱捧,年齡大點的老師看后仿佛回到了童年,勾起他們幸福的回憶,學生則看到既新鮮又好玩的傳統東西,而這些非遺傳承人到學校全是義務的,他們就是為了宣傳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四)開展非遺社團
1.傳拓社團
傳拓是以紙緊覆進石器物的文字、圖畫上面,然后用墨拓印。因在傳拓過程中有一套技術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應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畫像石等,所以也稱金石傳拓技法。金石傳拓藝術,是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王令琦老師將這門藝術作為一項宣傳傳統文化技能引進到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培訓中,為了讓學生更好感悟在課堂外帶領學生拓印學校的碑刻,并組織學生和家長去濟寧漢畫像石博物館了解歷史并拓印作品。學生通過學習傳拓,他們了解到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感覺收獲很大,非常快樂。
2.剪紙社團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把我國這一優秀民間傳統藝術發揚光大,秦曉燕老師根據自身愛好特長,開展學生剪紙社團活動,充分挖掘教師學生潛能,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通過剪紙的活動,使學生自覺參與文化傳承,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在社團開展活動期間把教學內容整理編寫成了學校校本課程教材《剪紙藝術》,并在這一教材基礎上編寫成漢語橋教材《剪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同時還開展了山水畫社團、篆刻社團、扎染社團等。
(五)向孔子課堂展示非遺
濟寧學院附中是山東省2007年第一批在國家創辦倡導下與美國和加拿大孔子學堂簽訂合約的學校之一,十幾年來每年要接待和出訪這兩個國家并宣揚中國文化,尤其是在接待國外友人的時候,學校組織非遺傳人進校園并和社團學生共同展示和傳授傳統文化技藝,把中國非遺文化推向了一個高度,受到來訪和出訪國家師生的高度評價。
(六)科研支撐及研究成果
為探討研究傳統文化進校園,融入課堂為我所用,王令琦老師主持并參與了兩個課題研究并已結題且獲得好評。主持省課題《民間美術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利用價值研究》、參與市課題《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美術教育體系研究》。
在課題階段性總結,王令琦做了《民間美術進課堂》講座,受到與會老師和領導的好評。并針對課題研究期間進行的探討課共同討論,找出不足和優點,并及時對活動的開展進行新聞報道和總結。期間發表了一些課題性文章,這是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自信。我們把傳統文化既非遺引進校園,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路上,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去研究,在青少年心中種下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傳統文化,也是希望通過我們努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濟寧市還有很多這樣的非遺項目,全省各地還有更多的非遺項目,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去發掘、去保護、去傳承。在當代,文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維度。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劇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更應為中國社會各界所重視與扶持。我們須知,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明的創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