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占昌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與哲學》中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問題的檢驗標準、特點、價值的論述似乎有些模糊,需要細致理解,本文從這三個角度對此三問題作以探究,以備思考。
關鍵詞: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高中政治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與哲學》中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問題的時候,對真理概念和條件強調的比較充分,但對真理的特點和誤區似乎有一些迷糊和缺乏,不是足夠清晰地說明“真理”問題的實質。當然在哲學而言,“真理”本身就屬于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對于真理的認識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然而,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深化和時代科技的進步,是人類的認識觸角達到當下人們的最大范圍并將繼續擴大認識的范圍和深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也是處于不斷的補充、豐富、發展、深化的過程之中。
教材對“真理”的說明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作出說明的。即從真理的概念、條件、和過程性三個方面作出說明的。這里實際上強調了真理的認識性,也就是說,把真理作為實踐與認識關系的環節來處理真理問題的,而不是深入和細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的意圖。也就說說,教材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觀和實踐觀統一在一起來處理。這樣處理的目的在于學生的本身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階段,但也造成了一些具有迷惑不清的哲學理解問題。這樣,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本身還需要做一個梳理和總結,讓學生清楚真理是實踐的結果也是實踐的目的。因此,本文就針對教材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從真理的檢驗標準、特點、價值三個角度對作以探究,談一些筆者個人的補充理解,以備思考。
一、正確理解“時間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在這里首先要明確這樣兩個問題:第一,要給學生明確一個概念稱呼的準確性即“真理”與“真理性”。人們習慣于用“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來簡化稱呼,這實際上是不符合教材的完全意義的稱呼。因為“真理”和“真理性”這是兩個概念,其所表達的含義是不相同的。所謂“真理”,即“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1](124),強調的是哲學意義上的一種對應,真理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概念而不僅僅強調“真理”的認識性。所謂“真理性”,即“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性認識”[1](126),前提是正確“認識”和認識的“規律”,強調實踐過程中認識的結果的一致性和期望性。所以,不能因為概念的標稱不明確就隨意混同概念的使用,這就使得失去了哲學本身的價值,更久談不上“真理”的真理性了。
第二,教材這句話的表述企圖表達的含義應該做這樣的理解:1,“真理性”的認識絕不是任何主觀意義上的認識,也就是任何主觀認識都離不開實踐。2,強調“檢驗”。首先是檢驗標準絕不是任何主觀認識;其次,客觀事物本身也不能對“真理”的正確性做出正確或錯誤的回答。3,實踐是“真理性”的出發點也是目的地,也就是說真理的“真理性”標準必須也是唯一的那就是“實踐”。
二、真理的最突出特點的實際性
文德爾班在《哲學史教程》里這樣描述“哲學”:“從科學的洞見中提供宇宙觀和人生觀的理論基礎”[2](10),我們可以把這個結論完全可以用來解釋“真理”的價值。列寧說過:“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1](134)”列寧的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的合理說明和補充,這正好說明了真理的特點就是真實性,而不是抽象的,抽象的真理就是謬誤,而真理與謬誤之間沒有很長的距離,恰好這二者之間只有半步之遙。
因此,要具體真理的實際性,我們可以做如下理解:
第一,真理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它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即真理具有歷史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真理是一個動態的認知過程,而不是靜止的認識,那就是形而上的真理了。
第二,人們對事物和規律的認識過程具有差異性,但是真理絕不是眾多認識的總和,也不是將現象當作真理來說明,因此,真理具有絕對性。
第三,真理具有全面性。真理絕不是對一次認識或一個事物的認識的總結,它是對事物的眾多方面和眾多事物的認識的綜合,才得出具有規律性的總結,且隨著時間發展和人類認識的深入而正確性在接近。
第三,真理具有過程性。真理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人類認識實際上是一個不斷認識不斷總結不斷勘誤的過程,所謂真理與謬誤的距離實際就是真理是認識過程中的不斷更正和更新,因此,真理絕不是一種等待,也不是天上掉餡餅的結果。
第四,真理具有具體性。認識的具體性也就是真理條件性,一切認識都在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等要素而言的,離開這些具體性而言真理也就是在否定真理。
第五,真理的檢驗具有唯一性即實踐性。真理的檢驗決不能是其他什么標準,因為只要離開實踐也就談不上真理性認識,因此,真理的檢驗標準就是唯一的。
三、從價值論角度看,“真理”的價值是“真”而“有用”
我們經常說,哲學認識的過程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追求真理也就是人類認識世界、追求世界之“真”的問題。因此,這里就涉及真理的一個價值問題,即“真”與“有用”的問題。
第一,真理是追求“真”,“真”的即是“有用”的。因為從價值論的角度而言,“有用”指滿足客觀事物對人的主觀需要的符合,強調主體對客體的需要性,客體對主體的滿足性。真理是規律性認知,能幫助人們認識和改造活動,即“真”是“有用”。
第二,“有用”不能等于“真”即“有用”不一定是“真理”。因為“有用的認識”具有短暫性、主觀性,需要反復的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才能達到“真”,因此,“有用”不等于“真”。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歷史必修二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29).
[2]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