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 要: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僅關乎學生個人的發展,也關乎社會的發展。因此,高中德育教育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實現德育的民主化,以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為重點,引起學生道德情感的共鳴,還要以不斷創新德育方法為突破口,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德育;以生為本;道德內化;創新方法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僅關乎學生個人的發展,也關乎社會的發展。
近年來,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學生的叛逆心理越來越強,學生打架斗毆、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事件的發生,說明學校德育工作做得不夠到位,德育實施沒起到應有的作用。為此,我結合多年擔任班主任工作的經驗,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是以生為本。
高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對人對事已有自己的看法,而以往強制性灌輸打壓的方式,封閉了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強,以致逐漸失去了道德分析、正確判斷選擇的能力,從而導致學生的德育主體性逐漸喪失,限制了學生的道德發展。因此,我認為高中德育應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實現德育的民主化。首先,師生雙方關系應建立在平等、互信、溝通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其次,在學生面臨一些道德現象時,教師不應該千方百計地回避,而是要與學生一起共同思考問題、共同研究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再次,德育實施中應建立起平等、多層面的雙向交流的道德評價機制。為此,我們應做到:
做好師生溝通。教師應與學生多溝通交流,應與學生一起參與各種活動,增近師生感情,我們還可通過平時的上課、課后活動、班會、學校運動會、社會實踐活動等時機來觀察學生,通過與學生聊天、一起活動等形式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如發現學生有過激行為或思想問題,就及時與該學生進行溝通,加以思想疏導,幫助學生糾正他們的不良心理。教師除了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外,還應多了解學生的性格和家庭情況,如哪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哪些學生是單親或孤兒等。然后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
注重家校攜手。教師應積極和家長溝通,建立起家校攜手的德育教育體系。教師要把學校在道德品質等方面對學生的要求告知學生家長,并把學生的在校表現及時反饋給他們。教師還應定期從家長那里了解學生的情況,要特別重視那些生活和心理上有問題的學生。通過家校攜手,形成合力,達到共同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但在家校攜手過程中,雙方還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把握處事的分寸,不能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而家訪形式,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更能從心理上親近教師,便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是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
高中的學生已經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在德育方面,他們不僅能被塑造,也能進行自我塑造。而學校的德育教育成果只有通過學生的道德內化才能實現。道德內化不僅要從外部輸入一些觀念,而且要善于在學生的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養學生的道德感。我們可以利用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主題班會等形式去教育、塑造學生,也可以從敬老扶老、學會感恩、事件評價、情景體驗等活動中讓學生進行道德上的自我塑造,想方設法引起學生道德情感的共鳴。如讓學生參加一些勵志演講活動、參觀監獄少年犯的生活,也可以利用“感動中國”等勵志性的網絡視頻,使學生與不同領域的優秀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引導學生的道德內化,從而使其學會理解、尊重、謙讓、愛人,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提升其道德品質。
三、學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在于創新德育方法。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現在的高中生已經具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也能隨時從不同渠道了解到各種網絡信息。此時,學校傳統的德育教育方法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創新德育方法勢在必行。學校德育方法的創新,應在密切結合高中學生的生理、心理、家庭等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借鑒并吸收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各學科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還要考慮本校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并不斷改進和完善德育教育的方法,以提高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
為此我們可采取如下措施:
先設計一些有關道德問題的問卷或座談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檢測,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水準。再組織開展學生的辯論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的各種觀點相互碰撞,然后在老師的恰當點評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最后進行道德再測,比較學生前后認知與選擇水平的變化。
總之,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應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做好師生溝通。注重家校攜手,突破德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與價值,才能引導高中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課題名稱:臨夏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學德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課題類別: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
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