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琦
摘 要:各種音樂作品的重點均在于音樂作品的演奏過程中,音樂作品的生命在于通過音調方式將音樂作品的思想傳遞給聽眾。古箏演奏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音樂表演環節,古箏演奏也是對音樂作品進行再次升華,對音樂作品的思想傳遞的一個過程。通過音樂美學理論指導后的古箏演奏給予音樂作品高超的技術表現,增強音樂作品的感染能力,為古箏表演賦予生命,因此音樂美學理論對指導古箏演奏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音樂美學;理論;古箏演奏
一、音樂美學理論
音樂美學理論通過對音樂藝術總體進行深入研究、不斷思考、高度總結后形成的一套理論體系[1]。音樂美學理論主要探究音樂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性,音樂美學理論是音樂專業各學科中一門較為基礎的課程。音樂美學理論對音樂總體進行較為客觀理性論述,對音樂的各種表現形式和各種現象進行總結和講解。指導大家使用抽象的符號設計出樂譜。指導人們理解作曲家的作品表達的含義,幫助人們學習掌握樂曲,幫助大家學習演奏的基本技巧,指導表演人員在對音樂作品的演奏過程中加入表演者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因此從初步的識譜、技術與技巧訓練、情感表現與作品藝術處理各個環節中,音樂美學理論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古箏演奏
古箏演奏是古箏類音樂藝術實踐重要組成部分??偹苤?,音樂作品的生命在于通過音調方式將音樂作品的思想傳遞給聽眾。古箏演奏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音樂表演環節,古箏演奏也是對音樂作品進行再次升華,對音樂作品的思想進行傳遞的一個過程。因此音樂作品是否能夠被聽眾所接受,演奏的優質性至關重要。作曲家們將自身的感情和自身的想法通過音樂符號記錄下來后,音樂作品就被保存下來,這些固定的音符通過演奏表達出來時就有了多種生命【2】。
三、音樂美學理論對古箏演奏的意義
(一)有助于掌握作品技巧
良好的表演技巧是優質古箏演奏的關鍵,當古箏演奏脫離表演技巧后嚴重影響古箏演奏的品質,因此掌握表演技巧至關重要,音樂美學理論有助于人們掌握作品技巧。例如傳統琴論中關于運指和琴音的美學要求,都體現了對音樂表演技巧的高度重視。古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边@般佳句描寫精妙的的表演【3】。
(二)有助于掌握作品表達的情感
音樂情感是藝術情感的一種,音樂情感孕育在音樂之中,通過音樂的演奏表達出來,因此音樂情感也是音樂的一種藝術表現。音樂美學理論也有助于人們把握音樂作品中的音樂情感。音樂美學理論認為音樂的情感是日常情感的特殊具體化和音樂意象化,所有音樂作品的產生均來源于作曲家的生活體驗,和日常生活經歷,并寄情于音樂作品中,因此理解音樂情感對古箏演奏至關重要。例如琴論中“體曲之意、悉曲之情”、“得之心而應之手”都說明了情感的體會是多么的重要。
(三)有助于古箏演奏的再創作
有很多作品是經過優質的演出后,才流傳下來,部分作品甚至可以產生較大的影響。部分演奏者已經成為音樂作品的代言人,這些演奏人均是經過深入學習音樂美學理論后,經過反復思考、琢磨,部分演奏者甚至與作曲者深入溝通數個月,在經過反復練習修改后,才使音樂作品成為名作得以保存。例如古箏演奏家王中山改編演奏的《彝族舞曲》,作曲家何占豪先生根據傳統曲子江蘇民歌《茉莉花》改編的《茉莉芬芳》。他們都是通過不懈的努力將樂曲改編為古箏獨奏曲,并在古箏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社會考級曲目,藝術高考曲目,表演者和觀眾都喜愛的曲目[4]。
四、音樂美學理論在古箏演奏中的運用成果
(一)演奏方式趨向大眾化
當前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需求也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通過欣賞各類藝術作品滿足精神要求,因此當代音樂美學理論指導下的古箏演奏方式趨于大眾化演奏方式。在美學音樂理論指導下的新時期的古箏音樂,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古箏演奏技巧從傳統形式變換為大眾化的演奏方式。但是,大眾化并不是缺乏新意、普通,古箏音樂是我國一項傳統藝術形式,故在對演奏形式進行創新時,應掌握古箏音樂內涵,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我們在創新的過程中,應將音樂美學理論作為基礎,將音樂作品的情感作為根基,以及為基礎進行創新,如果為了“炫技”或者“商演”,過度的“包裝”只會使它失去了原本的精華。當前《漢江韻》、《剪靛花》、《豐收鑼鼓》等曲目是優質的創新例子,這些曲目保留民族小調的特征,也符合大眾的聽覺需求。
(二)左右手演奏技術均衡發展
傳統古箏演奏中是以右手為主,左手為輔助作用,也叫做“右主左輔”。近年來在音樂美學理論指導下的古箏演奏左手演奏技術迅速發展,當前的古箏演奏中左手和右手的作用不斷拉近,已經變化成古箏演奏過程中兩只手均十分重要,尤其在演奏技巧的方面。左手的移柱和按弦功能都得到增強。這種雙手演奏技術的變化,證明在音樂美學理論指導下的新時期古箏音樂的表現力明顯提升。
(三)中西結合的演奏理念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作為民族器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中古箏表演更是首當其沖,古箏演奏在現代音樂美學的指導下分別在內容、形式、表現手法上借鑒吸收現代音樂文化的合理元素和先進理念。相信古箏演奏家和作曲家們將會突破傳統五聲定弦的束縛,發現、開辟出古箏演奏的新表現形式。當前古箏演奏在創新定弦法和促進箏曲在調性、和聲、曲式結構上有新變化。作曲家們博采眾長,廣泛汲取古今中外音樂創作的優秀成果,以造就自己的藝術個性。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能對欣賞者產生巨大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當今,我國已經出現了一批以譚盾、唐建平為代表的民族器樂作曲家,他們擅長于將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相互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創作出了《春秋》、《臥虎藏龍》等一些將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相互結合具有代表性的新樂曲。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多,相互學習,各取所需,共同進步。這也意味著中西音樂藝術相互交融的必然性。
參考文獻:
[1] 張磊.新時期古箏的音樂美學研究及發展.金田,2014.
[2] 崔潔.新時期古箏藝術的創新及其文化審美屬性.山東大學,2010.
[3] 王珣.中國古箏音樂美學研究論綱.藝術百家,2011.
[4] 楊凡.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傳承與發展.福建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