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立
摘 要:深化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與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是提高工業企業參與辦學規模的有效途徑,健全的多元化辦學體制這也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做出巨大貢獻。本文從四個方面探討了產學研一體化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化。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加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對我國教育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要求。因此高職教育培養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是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人才的重要路子。因此,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合作,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十九大以后,依托省提出的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化綜合試驗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這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和需求。但同時,職業教育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購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護大就業創業.推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濰坊市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建設區域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濰坊市各高職院校的發展,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緊密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同時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從而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因此職業院校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實現校企雙贏,是促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培養緊缺型高技能實用人才的強勁動力。
二、產教融合企業方主要工作任務
科技利用自身的行業技術優勢和教育資源,以專業共建的方式,與高職院校開展社區管理和服務專業人才的聯合培養,形成“雙學科”的教育合作機制。專業課程的教師由教師,行業經理和專業人士組成。他們討論企業項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探索工學和學習的交替教學模式。組織技術和管理人才和專業人員在學校教學,選擇教師積累生產和管理的實踐經驗,了解企業的就業標準和需求,建立“雙師型”的“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優化和強大的創新。為了保證共建專業的教學質量,培養實用型人才,金帆科技根據需要組織不同形式的培訓:通過專業的課程培訓,企業教師可以充分掌握方案設計和教學方法,節奏和專業課程的想法;開展先進技術講座,邀請高級企業項目開發人員介紹企業新技術和應用:參與實際項目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企業實踐,使教師和企業導師互相敬拜教師,相互學習的優勢,相互補充的弱點,共同提高。組織專家為模塊化課程開發教學資源,大致可分為三個基本框架:專業資源,課程資源和物質資源。建立統一的教學資源建設標準,公開組織專業教學資源數據庫結構,按照系統模塊課程逐步實施教學資源建設,實現專業軟資產的不斷積累。
三、產教融合職業院校主要工作任務
校企雙方應堅持以學生為主、互惠互利的原則,在人才培養方面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職業院校與科技企業以專業共建的模式進行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人才聯合培養,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創新“2 +0.5 +0.5”全周期校企共同培養模式,優化共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共同制定核心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授課方式、考核方式及最終目標。
“2+0.5+0.5"全周期校企共同培養模式是指企業每個學期都參與到共建專業人才培養中。其中“2”指學生前兩年在學校完成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并確保考評合格,科技企業負責學生前兩年的認知實習和課程實訓;第一個“0.5”指學生進入校內實訓基地,由科技企業培訓講師和產業工程師帶領完成為期半年的仿真案例教學訓練,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第二個“0.5”指學生畢業前半年進入金帆科技生產型實訓基地及各產業現場完成真實產業項目的交付,科技企業負責期間的教學培養及考評工作。
四、深化產教融合的一些建議
(1)實施企業政策支持,滿足多方利益需求。合作的目標和宗旨是互利共贏。傳統的校企合作對企業參與的熱情較低。主要原因是企業未能真正感受到合作對校企合作的好處。建議一方面要大力宣傳政策,讓更多的企業了解國家政策,認識到深化產學結合將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要有效實施符合國家規定的各種企業補貼政策,如企業校企合作產生的實際有效教育支出可以納入企業的稅前支出,各類合作試點企業可享受相應配額的政府補助。
(2)加快行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作用。在工業與教育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行業協會,政府與企業學校共同構成了一個四位一體的協同系統框架,在產學結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行業協會應積極承擔行業發展研究,專業標準制定,校企溝通協調,職業資格鑒定等職能。地方政府部門還應關注本地區行業協會的建設,培育和引導行業協會的健康發展,賦予行業協會相應的權利,促進行業協會在深化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工業與教育的融合。
(3)提升學校服務能力,深化校企合作。目前,在大力推進產學結合的背景下,職業學校要立足于產業布局,建立與產業鏈緊密相連的專業體系,與大型企業深入合作,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開展課程改革和教材開發,及時制定教育標準,培養稀缺人才:鼓勵專業教師結合教師素質的提升積極參與技術研發,解決生產技術問題,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和企業的服務能力:完善成果轉化體系,鼓勵教師參與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并將其成果應用于生產或教學。
五、結束語
為了有效促進產業與教育的融合,有必要在現有政策框架下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完善部門協調機制,激發多種工作動力,構建深層次的發展模式。教育與產業的整合與良性互動,解決人才教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郝永杰.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中的問題和促進政策[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2)
[2] 段采莉.校企合作在中等職業教育示范學校中的核心作用[J].中外企業家.2016(15)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