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秀梅
摘 要:“年”文化指的是在過年期間獨特的風俗習慣所承載的一種文化。沂蒙老區年文化則主要指的是沂蒙地區從過去至今過年時期獨特的風俗習慣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其主要從從物質,制度,精神三個方面來概括研究。物質層面主要體現了其對吉祥平安地追求和對天地神明的敬畏。制度層面上主要體現了其自我道德約束與孝文化的傳承。精神層面上體現其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年文化中濃厚的感恩精神。并對沂蒙老區年文化進行批判繼承,與時代相結合,發揚其蘊含的積極精神。
關鍵詞:年文化;沂蒙老區;傳統文化
一、“年”文化的物質體現的情感追求
過年時節,從沂蒙老區人民的衣食住行到言語行為,生活中的一切都包含著“年”文化的內涵和精神意義。新年初始,人們見面以“過年好”,“見面發財”等吉利語互致問候。
臘月二十五后,家家必擇吉日‘掃屋’,以示辭舊迎新。”[5](p1553)費縣的年夜飯也取吉祥的諧音來附會?!佰俺堑貐^則走上街互道新年祝福,用吉祥的語言來表達祝愿?!昂竽信鰟樱磷谟H鄰里家祝賀,對長輩行跪拜禮,稱之謂‘拜年’。路遇熟人抱拳祝賀‘新年好’,‘恭喜恭喜’,‘見面發財’等吉慶話?!盵7](p894)
通過這些給年夜飯取諧音,張貼春聯和掛門箋子的行為甚至走上街互道祝福的語言,我們看到了老區人民為目之所急的一切賦予平安的含義。“舊時代有的在大門上貼門神,在門前豎攬門棍,意為阻攔邪魔鬼崇進宅。討債者見貼上對聯或門神,便暫不上門討債?!盵1](p503)沂水還有用餃子作為辟邪替代物的習俗“下餃子,燃放鞭炮,以水餃等供諸神牌位前,然后全家同吃餃子。一切討債人停止討債,故有‘救命的餃子’之說。”[9](p725)
老區人民通過這些平常事務中的點滴,體現著他們對于平安和未來的希冀,家家戶戶都希望能夠吉祥如意的愿望,對生活中的物質賦予的含義,更體現著老區人民平安是福的偉大智慧。簡簡單單的物品也因為有了人們希冀的愿望所以有了更深重的意義。
二、年文化“祭神”儀式中所體現的內涵
過年時節,沂蒙老區有許多祭拜天地神明的儀式,通過這些儀式,人們表達了對神明等不可知力量的敬畏,也更加規范自身行為,形成良好的自我道德約束。
從古至今,民間多將灶神作為一種記錄善惡的代表,督促行為規范的監察機構。灶神紙馬上往往畫有兩個小罐,各表善惡。灶王爺生活在各家各戶,誰也難逃他的監視。正是由于灶神在人們心中作為一種善惡監察機制,且存在于每家每戶,使得人們不得不由于對于其的畏懼心理而約束自身行為,并由這種畏懼而逐漸演化為祭灶神的儀式,這種儀式當中包含的實際是對天地中不可解釋力量的敬畏。關于其的文字記載《灶君寶卷》中灶神是玉皇大帝權威力量執行者,他監察人的善惡行為,為玉皇大帝對于人間的賞罰提供事實依據。通過這些繁瑣的“祭神”儀式,人們充分表達了對宇宙自然的敬畏,更體現出了源于內心深層次的道德規范限制,這種對于自身的道德規范,為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提供了堅實的道德基礎。
三、年文化的正能量精神體現
(一)充溢朝氣和希望的生活態度
過年是人們按照舊歷的一種節日慶祝,舊歷與農業關系甚大。在農閑時節,人們也同樣清閑了下來,谷落秋收之后便是冬藏,人們沒法繼續耕種,便開始了自己的狂歡?!皯阎鴮ο乱荒甑氖粘傻淖T概c對未來生活更美好的期望,人們把對新生活的所有期盼與熱望投注在四季的初始?!盵13]
沂水則在正月初一時直接的表達了自對生活新的期盼。正月初一,新年開始,穿新衣,向諸神上供品,焚紙香,放鞭炮,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9](p725)人們在新年中極盡狂歡,又對來年的生活飽含希望,為新的一年奠定了一個正能量的開頭?!坝蒙钭非笤竿?,用愿望點燃生活。在新春伊始企望未來之時,這種生活觀被年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盵13]
這些活動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老區人民將對生活的理想賦予到現實之中,這些現象融合了民族心理和民族信仰的原始特征,并逐漸作為一種慣例沿襲至今。
(二)祭天祭祖中的感恩意識
沂蒙老區人民在過年期間,也會用繁復的儀式對天地和祖先進行祭拜,表達籌謝和感恩之情。平邑地區上午上墳祭祖,下午請“家堂”(上墳的不再請),掛宗譜,立牌位,供奉祖先。[6](p635)臨沂地區則男子在除夕下午著整齊衣冠,置祭品到林地上墳,或請已逝先輩之靈回家過年(請家堂)。入夜,秉燭焚香,燈火通明,合家團聚,徹夜不眠,謂之“守歲”。子夜時分,在“天地棚”里上供,發紙馬,放鞭炮,爾后全家一起吃水餃。[5](p1555)
沂蒙人民之所以祭拜上天和先祖大約與中國傳統的農耕生活有關,在新舊交替之際,人們既要答謝上天,又要通過這種祭天儀式來祈求得到來年的順遂。這既包含著一種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也包含著祈禱天地神明可以保佑自己來年風調雨順的思想。更重要的是,這種儀式包含著人們對過去福佑的報答,是一種內發的道德感恩意識。依靠宗族血緣而衍生出的孝文化也在沂蒙老區的過年方式中得到了展現,人們通過繁復儀式供奉親族牌位,意在提醒自己不忘本家。所以在新年,人們用種種儀式拜年,一來是加強了同族成員之間的聯系,二來是替代祠堂接軌了傳統,表達對先祖或者已逝親人的思念,同時又對現存長輩的尊重。
通過這樣的血緣認同強化,也自然加深了人們對孝文化的認同。更容易在與親族長輩的互動當中具備感恩意識,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沂蒙老區人民祭天祭祖本質上是一種道德體現,是對萬事萬物的感恩的自然流露和對家族親眷的報答。
參考文獻
[1]陳留泉.沂源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5.8
[2]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3]臨沂市蘭山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臨沂市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9.10
[4]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民俗志(1840—2005)[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
[5]臨沂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臨沂地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
[6]山東省平邑縣志編纂委員會.平邑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7.1.
[7]山東省郯城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郯城縣志[M]深圳;深圳特區出版社,2001.9.
[8]山東省莒南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莒南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8.3.
[9]山東省沂水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沂水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7,11.
[10]山東省費縣志編纂委員會.費縣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發行,1992.12.
[11]于聯凱.沂蒙文化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