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軍
摘 要: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民族舞蹈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組成內容。在壯族舞蹈傳承創新的同時,也一直以它十分鮮明的風格特征,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一帶一路經濟建設的背景之下,壯族與其他東盟國家的交流也會逐漸增多,因此通過加強對于壯族舞蹈的分析,了解壯族舞蹈的藝術文化特色,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壯族舞蹈的律動與造型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推動壯族舞蹈的保護和創新。
關鍵詞:壯族舞蹈;律動;造型
我國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文化,在壯族發展的過程中舞蹈是其重要的文化傳承方式,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通過加強壯族舞蹈的研究,對豐富我國舞蹈內容,推動舞蹈形式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壯族舞蹈文化特征
一個地區都有歷史文化背景會直接影響該地區藝術的發展,而一個地區的文化事業與當時的人民生活、社會政治等各方面息息相關。舞蹈作為廣西壯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傳承的過程中會受到人們精神文化發展以及心理層面等因素的影響。廣西壯族人民在生活的過程中長期處于封閉的狀態,這也導致廣西舞蹈具有十分獨特的表現形式。廣西舞蹈一開始是由祭祀儀式中演變而來,人們相信通過舞蹈可以超越現實。因此,這一舞蹈形式也被一代代的流傳下來,并體現了廣西壯族人民的生活形式以及精神文明風貌,是最真實的藝術反映??傮w來說,壯族舞蹈是根據人們的社會活動延伸而來[1]。
由于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表現。廣西壯族人民對于青蛙有著十分獨特的崇敬之心,通過舉辦祭祀活動,體現對于青蛙的崇敬之情。在跳舞的過程中表演者通過模仿青蛙的體態進行舞蹈,這也能夠展現廣西壯族人民十分獨特的地域風情。除此之外,師公舞這一舞蹈形式也被廣泛流傳,表演者通過配戴面具,手持道具,一邊舞蹈一邊唱歌,從而體現廣西壯族舞蹈的文化特色,這也能夠展現廣西壯族人民古樸穩健的風格[2]。在壯族地區,人們常常在樹蔭之下邊勞作邊舞蹈,因此通過觀看壯族舞蹈,我們能夠感受出舞蹈中對于大好河山的依戀。在壯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包含著對于萬物有靈的崇拜,因此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被融入于壯族舞蹈之中,在舞蹈的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全腳掌撐地以及半蹲的動作。這也體現出壯族人民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壯族人民穩健古樸的性格特征。
二、壯族舞蹈的律動與造型
(一)律動
舞蹈作為一種肢體語言,能夠表達出人們的情感以及情緒。在壯族舞蹈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十分明顯的節奏韻律特色,內斂性表示其中之一。這主要體現在壯族舞蹈的動作力度以及動作幅度之上,壯族舞蹈的動作力度普遍不大,與此同時,在舞蹈的過程中速度十分緩慢。這也使得壯族舞蹈具有內斂不外露以及成穩的特色。表演者在舞蹈的過程當中并不過多追求舞蹈速度以及舞蹈的難度,更多的是跟隨著節奏來緩慢動作,這也能夠體現壯族舞蹈所具備的協調統一性,從而體現壯族人民的穩重矯健。這種韻律風格也使得表演者在進行舞蹈的過程中,不過多注重與自身的頭部軀干動作,而將舞蹈中心放置于肢體方面,通過簡單的上肢以及下肢的律動,從而展現壯族舞蹈的特色。在舞蹈的過程中也大多遵循圓形列隊的原則,體現表演者協調整齊這一特點[3]。
與此同時,壯族倒也具備外張性這一特點。這主要表現在表演者在舞蹈的過程中需要凝聚自身的精神,通過緩慢的動作,將自身的精神集中與舞蹈動作之上,從而更深層次的向觀眾傳達出舞蹈過程中體現的情感,使得觀眾感受到壯族舞蹈的熱情以及巨大的感染力。在近兩年壯族舞蹈發展過程中,表演者也更加注重壯族舞蹈臺步的韻律,通過將其與其他壯族民間舞蹈相結合,從而進一步推動壯族舞蹈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扁擔舞,通過融合壯族舞蹈的律動,使得原先簡單的動作更加增添了壯族舞蹈的古樸性,使其具有青蛙的獨特形態。由此可見壯族舞蹈的律動性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它可以貫穿于整個舞蹈,并且與其他民間舞蹈結合,通過對壯族舞蹈進行創新,在尊重基本律動的基礎之上,創作出更多具有壯族舞蹈特色的作品來,使得壯族舞蹈創作更容易被觀眾識別。
(二)造型
舞蹈造型會根據各個民族的特征以及時代特征而改變,不僅僅是簡單的再現壯族生活原型,各個民族的舞蹈都有各自的風格,例如朝鮮族的舞蹈十分灑脫,蒙古族的舞蹈十分粗曠等等。在了解一個民族的造型之前,應當了解一個民族的性格,壯族人民十分穩健勤勞,因此壯族舞蹈的造型應當迎合這些特征。壯族舞蹈主要以青蛙的形象作為舞蹈素材,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發展,從而體現壯族人民的特征,除了在舞蹈上模仿青蛙的形態之外,在廣西的樂器上大多都會有青蛙的浮雕,這就體現了壯族人民對青蛙這一生物十分崇拜,由此可以得出這與廣西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4]。通過觀看壯族舞蹈,我們可以發現在造型方面除了模仿青蛙的形態之外,也通過象形取意的方式模仿了青蛙的躥跳、撲食等形態。男子在壯族舞蹈過程中會采用青蛙的造型,從而體現自身穩健的特征;而女子通過模仿青蛙,來體現壯族人民勤勞古樸的特征。因此壯族舞蹈的造型大多來自于當地的生活風貌,因此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除此之外,壯族舞蹈有很多動作都與祭祀有關[5]。在舞蹈動作方面,體現了矯健粗曠的特征,因此,十分具有特點。壯族舞蹈的服裝裝扮也具有民族特色,在跳舞時,他們會配戴面具,衣服上的圖案也大多以鳥獸為主,服裝造型十分生動有趣,因此受到觀眾們的廣泛熱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壯族舞蹈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十分鮮明的藝術特征,通過加強對于壯族舞蹈律動以及造型的研究,進一步推動壯族舞蹈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子吉.壯族打榔舞的舞蹈特點和成因探究[J].藝術科技,2019,32(11):38-39.
[2]張曉燕.簡析廣西傳統壯族舞蹈文化的特征與保護對策[J].黃河之聲,2018(14):142-143.
[3]易姍姍.地域文化符號化視角下壯族原生態舞蹈發展途徑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7):99-101.
[4]吳靜.壯族民間舞蹈傳承中的“原始遺存”及發展趨向初探[J].科技視界,2018(15):101-103.
[5]紀芳芳.淺析壯族舞蹈從民間到舞臺的嬗變與發展——以曲靖師宗地區《碗舞》為例[J].黃河之聲,2017(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