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茹茹
摘 ?要:一直對什么是共產主義有諸多疑慮,因此選讀著作《共產主義的原貌--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作者陳培永,2016年6月出版。本書主要介紹了究竟什么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還能實現嗎?全書包括三部分內容:一、異化勞動的形式否定;二、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三、人的本質的完全占有。本文將淺談筆者在讀《共產主義的原貌--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后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共產主義的原貌;《手稿》;啟示
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基本簡介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生前鑄就的一篇文章,是馬克思青年時代的一部著作。雖然這部著作在1927年其中一部分被《馬克思恩格斯文庫》俄文版收錄,但它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關注。1932年,著作全文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上發表,自此它才受到廣泛關注。手稿涵蓋了經濟學、哲學和共產主義學說三個部分,一度引起廣泛討論。
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主要內容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異化一方面說的是我的個人勞動成果不屬于我個人所有,我所想得到的物品是他人的所有物,我無法占有;另一方面是說我每一個事物都是不同于事物本身的其他東西,我自己的活動也是一種物品,我的活動適用于資本家,適用于一切非人的統治力量。
“異化勞動”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頻繁出現,如果進行在線搜索的話,其排行榜應名列前茅。什么是異化勞動?往簡單了來說,就是你自己的勞動本身是自己出了力的,本身應該完全屬于自己,但是這些勞動最終并不是你自己的個人所有物,他屬于各種有關人員,處于一個相對繁雜的關系網絡中,成為外在于你的力量,成為你沒辦法把控、擁有、主導的外在對象。異化勞動有四個主要規定:一、人的勞動產品同人相異化;二、人的勞動活動同人相異化;三、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四、人與人相異化。在這之中,勞動者同自身活動的異化,通過他本身在體驗勞動活動中體驗到的不是怎樣對自己肯定,而是不斷否定自己,不是“幸福”,而是“不幸”。因為勞動不是自愿的,而是強制的。
共產主義社會并不是說人不需要勞動,每個社會階段都需要人的勞動,沒有勞動,社會就無法生存與前進,整個世界將處于一種停滯狀態,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種生活和社會狀態,蛋糕之所以越來越大,并不是分得越來越大,而是靠勞動,靠做的。但勞動有內容和形式之分,在一切社會條件下,在一切生產關系中,勞動都有共同的內容,勞動是人的一種客觀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象征,是人向社會發展索要攫取的財富源泉,它會隨著社會條件、生產關系的改變而改變,勞動的異化就是它的形式之一。共產主義要做的是對社會原有異化勞動形式予以摒棄,對勞動進行積極宣揚。得出這個結論并不難,難的是我們如何想象出非異化的勞動形式?但是共產主義想要實現的勞動是怎樣的呢?勞動者應該是人。人不是作為“工人”,而是作為“人”來生產、來勞動。人與人共同主導勞動過程,共享勞動產品,不是為了錢財而勞動,而是為了肯定自己與他人而勞動。者是為了自己也同時是為了別人的勞動。人的勞動將是自由的生命活動。人能在自己的勞動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感受到精神的愉悅和享受。在共產主義社會,人不是被要求非要去完成某件事情,而是自主自愿的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在一種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完成自己的意愿。
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啟示
我們把勞動當成休閑、當成娛樂、當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有沒有可能實現呢?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至少我們要去努力,尊重勞動價值、改善勞動價值、提高勞動待遇、共同參與管理、弘揚人性關懷,都是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努力的方向。人類都具有某種惰性,他們沒辦法在勞動時感受到快樂,只有當他們不勞動,徹底放松下來,一切才變得天朗氣清,心情愉悅,所以人們總是尋找一切機會能不勞動就不勞動.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他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是工作的滿意度沒有得到體現的最佳表現。但又想到“錢包那么小,誰都走不了”,又未免讓人無奈?
很多人羨慕的馬云說過的一句話:上半生我的生活是工作,下半生我的工作是生活。可能會有人感嘆,我們跟他比還差很遠,我們還得繼續工作。他總算做到了,可以去享受生活了。不過,馬云這樣的生活感嘆也只是非異化勞動的最初階段,他尚未得到完全的釋放自我,或者說他并沒有實現工作和享受之間的融合,工作與生活仍是分離的。如果還有兩者的區分,就不可能說消除了異化勞動。
我們要努力做到工作就是生活,就是享受,就是精彩,就是愉悅。人還在勞動,但勞動就是人的生活,就是精彩的生活。要實現這一點,社會發展是前提,個人的努力必不可缺。
“勞動者的解放”從實質上來看應該是人們私人占有自身的勞動成果,這種勞動成果不與社會其他人員發生任何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自己的人的占有。占有表現為一種自然的政治關系。只有在這里,人和物才達到了全面的統一。也只有在這里,人和人才達到了真正的和諧。
總結
現代社會,我們有機會、有能力、有熱情去理性的思考何為共產主義,如何實現共產主義,通過重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我對共產主義的基本輪廓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每次讀經典都會有新的真知灼見,在社會主義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在中國夢的路上,我們更需要深入“泥土”,“接地氣”的汲取學術的養料,提升自己,真正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新時代青年,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絲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陳培永:《共產主義的原貌--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如是讀》[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
(作者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