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此學好京劇有利于我國文化的傳承。但現如今,喜愛和關注京劇的人越來越少,觀眾群體也越來越小,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國的京劇未來在哪里,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危機。所以我國基礎教育進行了改革,將京劇文化與各個學科進行了融合,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鑒于此,本文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詳細闡述了京劇文化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京??;道德與法治;初中生;學科融合
引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京劇作為藝術走進課堂,將語文、英語、思想品德、音樂等多個學科進行了融合,并且打破了各個學科的時間壁壘、空間壁壘以及人員壁壘,以此形成完整的藝術體系,從而熏陶和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體會中國國粹的魅力,最終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何將京劇文化與各個學科進行融合,是我研究課題中的內容之一。下面我將結合目前已有的經驗,以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活動為例,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情境導入,熟悉內容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導致學生在學習相關的知識時,會比較吃力,所以學習效果并不明顯。這時教師就通過京劇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使學生對課堂知識充滿好奇,在認識國粹的同時,將課堂內容展現出來,使學生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并且在京劇中體會這一內容的重要性,從而在不斷地探究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與法律素養,為提升社會公民的整體素質而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依法治國”這一內容時,學生對法律的認識不夠深刻,于是老師將《蘇三起解》這部京劇引入到課堂中,首先讓學生了解整個故事的前因后果,使學生對這一案件有個清楚的認識,之后引出“有法必落實”這一理念,加強學生對法律的認知。教師接著運用學生對京劇的好奇心,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從而消除學生對法律的陌生感,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充滿興趣,積極主動地探究課堂知識,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以此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引入實例,以案說法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但是由于學生缺乏法律意識和生活經驗,導致在學習這門課程中會遇到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運用京劇中的一些故事情節引入到教學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有關法律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掌握課堂中的難點和重點,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依法治國”這一內容時,我將《蘇三起解》這一京劇中的實例進行了分析,首先讓學生了解封建專制社會中蘇三以低微的身份慘遭不公平的壓制,被誣陷的凄慘命運。之后讓學生總結封建專制社會中法治的特點,從這一案件中,學生們發現當時雖然有法律但是無法治,重權力而輕權利,法律只是一紙空文,并沒有得到落實,所以造成了老百姓面臨厄運的局面。經過這一京劇的引入,學生對目前依法治國的必要性進行了探討,并且堅持法律至上、從自身做起、依法辦事的原則,最終樹立法律意識,并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有效地運用法律這一武器保護自己,實現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價值和意義。
三、課堂總結,升華主題
將京劇和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進行融合之后,在一節課的結尾,教師要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整理學習思路,高效掌握課堂知識,并且還要讓學生感悟京劇的博大精深,體會我國京劇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程。除此之外,教師還在原來的教學基礎上進行拓展,升華課堂主題,將學生培養成積極向上的青少年。
例如,在學習“依法治國”這一內容時,我通過引入《蘇三起解》這部京劇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容之后,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引領學生對整節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梳理了學習思路。首先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法,主體是人民群眾,而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次,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也是國家長久治安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必須執行的。而《蘇三起解》這一京劇也闡述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所以這是本次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傊?,經過這樣的總結,讓學生從課堂活動中樹立依法治國的意識,并從自身做起遵守法律,成為守法的好公民,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升華,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結束語:
總之,將京劇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壁壘,還更新了目前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體性,自主探究課堂知識,并且針對同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從而實現高效率、高參與的教學效果,最終完成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將學生培養成新時代青少年,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豐富自身的文化,為提升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曉燕.京劇進課堂的教學探究與感悟[J].基礎教育參考,2016(10).
[2]劉暢.多學科融合:打開學習京劇的壁壘[J]網絡科技時代,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