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珊 曹蘭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的患者,應用漸進式康復護理的實際效果。采用的方法:選取近二年在我院進行治療的乳腺癌根治術患者,共選擇了7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分為兩組,分別是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前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后者采用六個月漸進式康復護理,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得出的結果:通過本次的研究發現,在實施干預之后,研究組的患者相比較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總平均分有非常明顯的差距,研究組的患者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O5)。最終得出的結論:對于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應用漸進式康復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非常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乳腺癌根治術;漸進式康復護理;生活質量
本文就針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實施漸進式康復護理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觀察分析,下面是詳細的資料和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近兩年在我院進行治療的乳腺癌根治患者,本次研究共選擇了7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的方式分為兩組,分別是對照組和研究組。所有的患者都經過了確診,患者無肢體功能障礙癥狀。對照組年齡39-53歲,平均(43.30±5.19)歲。研究組患者的年齡38-56歲,平均年齡是(42.1±6.57)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沒有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O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護理方式,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包括出院指導、功能鍛煉以及圍術期的護理工作等內容。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添加漸進式康復護理方式,下面是詳細的方法:
1.2.1擬定康復計劃:擬定術后不同時間段的功能鍛煉護理方案;完成手術后的1天,由患者及其家屬與責任護士,協商共同擬定患者的康復計劃,對實施漸進式康復護理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充分掌握操作動作要點。
1.2.2早期功能鍛煉:在完成手術內1個月,讓患者進行早期功能康復鍛煉,每次時間10分鐘,每天2次;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避免肌肉收縮,讓血液加快循環,促進傷口盡快愈合,最大程度的避免并發癥的出現。主要進行的運動有以下幾方面:手術后24小時可以進行適當的握拳運動、術后48小時可以進行手腕運動、術后第3天可以進行前臂運動、術后第9天可以進行松肩運動、術后第11天可以進行頸部運動、術后第14天可以適當進行抬肩核體轉運動。
1.2.3中期功能鍛煉:患者在實施手術之后的1-3個月患,可以適當的進行環繞運動、側推拉運動、側舉運動、舒展運動、擴胸運動等,每次時間為10分鐘左右,每天1次;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神經功能和肩關節周圍肌肉的恢復,通過適當的鍛煉最大程度的減少癱痕粘連現象的發生。
1.2.4晚期功能鍛煉:患者在完成手術后3個月,可以進行繞環運動、轉腰運動、甩頭運動等,每次10分鐘,每天2次。使患者的整體功能恢復情況得到鞏固,術后3個月以上為最佳。在實施不同時間段的功能鍛煉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由于過量的運動或過高的頻率,導致患者的身體受到傷害,從而影響到患者切口預后及周邊組織愈合情況。而且,在進行運動的時候也要多加關注肢體運動的對稱性,嚴格按照護理人員的指導內容和規范進行鍛煉。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分析。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評分(SF-36)調查表,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家庭功能、物質需要、情緒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軀體功能,每個維度共計100分。總平均分大于等于70分說明生活質量良好,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檢驗。以P<0.05為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雖然近些年醫療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對于很多疾病的治療還沒有有效的方式。比如,目前乳腺癌發病率占據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乳腺癌是主要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聯合化療、放療治療,切除病灶后避免癌細胞擴散轉移,給予放化療治療,但治療過程中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患者可由于形態改變對于家庭和社會的融入感降低,且長時間的治療后可導致家庭經濟水平下降,嚴重影響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質量。
通過本次的調查研究得知,研究組的患者相比較對照組患者來說,生活質量有非常明顯的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O5)。總而言之,對于實施乳腺癌根治術的患者,采用漸進式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非常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解麗娟,王蓓,杜艷鳴,等.皮瓣引流護理技術在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7 33(19),3307-3310.
[2]肖寒,方乃青,烏陣曉敏,等.消潰散聯合復方甲硝哩漱口液治療乳腺癌患者口服依維莫司所致口腔潰瘍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37(11): 133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