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金蓮
摘 要:在學習這條漫漫長路上,幼兒園這一場所無疑是這條路的起點。因此,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幼兒教師的任務繁重。而在新時代的號召下,培養責任意識已經成為國人共識,想讓新時代的人們具有責任意識就應當從幼兒時期進行培養。如此一來,才能夠為幼兒在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也能夠培養出一批具有強烈責任意識的國家棟梁來為建設美好中國而獻身。
關鍵詞:幼兒;任務意識;培養策略
從古至今,培養責任意識一直是人們所倡導的。責任感會對一個人的未來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人將來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重要條件之一。一個具有強烈責任意識的人會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工作或者是學生當中,他會盡量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到最好。而那些責任意識相對差一些的人則會敷衍的完成手頭的事情,把自己與責任的界限劃的一清二楚,這樣的人既不會學好習也不會得到好工作。因此,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幼兒在任務意識這一方面的現狀
幼兒的年齡較低,心智發育的不夠成熟,具有著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等特點。因此,一旦教師未進行正確的引導,幼兒就很容易缺失正確的責任意識。在幼兒園中總是會出現幼兒忘記帶來應帶的學習用具,而當老師責問時,幼兒們通常會說“是爺爺忘記給我帶!”“媽媽沒有提醒我” [1]。顯而易見,這樣的幼兒責任意識較差,遇見問題只是一味的責怪大人。而家長通常會說“老師,是我做的不對,我忘記給孩子裝在書包里。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遇到事情,家長只知道一味的為孩子承擔,而不去教會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久而久之,孩子便學會將責任推給其他人,而自己只知道活在父母為自己撐起的保護傘下。這便導致了孩子缺乏責任意識,遇見困難只知道退縮。而從教師這一角度來看,多數幼兒教師認為幼兒教學只需要對他們的智力以及學習興趣進行開發、對生活習慣進行培養,反而忽略了對幼兒責任意識的培養。教師進行教學的目標不明確,使得學生做事有始無終。
二、任務意識培養的作用
(一)有助于就培養良好的習慣
培養起孩子的任務意識以后,學生進行活動時目標會更加明確,會養成在學習中控制自己行為、努力克服成長過程的難題的良好習慣。同時,在良好習慣養成后,學生會在學習中更加用心,能夠謹記老師的要求以及教誨,對學習效率的提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學生適應學校生活
在學校的生活中,責任意識強并且做事效率高的優秀學生往往會得到眾多學生以及教師的喜愛。因此,注重對大班幼兒責任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其提前感受到升入小學后的生活,并使其能更快的適應小學生活[2]。有時甚至能夠為學生一生中的素養埋下良好的種子。
三、培養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方法
在對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現狀以及培養任務意識的作用進行分析后,下文將對培養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方法進行介紹,以期能夠為大班幼兒教師培養幼兒任務意識提供借鑒。
(一)舉辦游戲活動
游戲無疑是深受幼兒喜歡的方式之一,幼兒在游戲中往往會不自覺地將某個知識熟記于心。因此,幼兒教師可以把握住幼兒的這一特性,將責任這一意識融入到幼兒的游戲當中,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責任意識的基本含義。例如,教師可與幼兒一起玩過家家的游戲,教師需要為幼兒安排角色并對角色應當承擔的責任進行深入的介紹。進而幼兒對自己所擁有的角色進行演繹,在演繹的過程中,幼兒便能夠體會到自己角色的責任。同時,為了能夠給幼兒一個更好地角色理解,教師還可以提前對有關角色的視頻進行放映[13]。例如,交警付出多少個日日夜夜穿著制服在馬路上對交通進行管理、清潔工凌晨起床在馬路上為人們清掃垃圾,由此一來,幼兒才能夠對更好地踐行自己的責任。從而,在今后的學習或是生活之中,幼兒都能夠用強烈的責任意識去完成學習任務或者是工作。
(二)采用鼓勵的方式對幼兒責任意識進行培養
對于幼兒來說,教師的鼓勵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的鼓勵就像是一個推力器,對學生在人生路上的進步具有推動作用。教師需要為學生布置有關于責任的任務并要求學生完成。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應當對其進行鼓勵,如此一來,幼兒便能夠了解怎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從而對正確的行為進行效仿。慢慢幼兒便能夠在教師的鼓勵當中增強其信心并且培養起責任意識。
(三)家長應當加強對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
都說家是孩子溫暖的港灣,那么家長就應當擔負起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責任。家長應當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行動為孩子闡釋責任二字的含義。同時,家長還應當配合教師的工作,共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助力。
結語
幼兒責任意識的培養對其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當加強對幼兒責任意識的培養,使其成長后成為一個具有責任感的人,從而建設祖國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孫玉潔.大班幼兒任務意識培養初探[J].學前教育研究,1995,03:39-40.
[2]陳偉霞.大班幼兒自主能力培養初探[J].科技資訊,2012,22:188-189.
[3]曾莉.幼兒園多元文化啟蒙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