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要】從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現狀來看,還局限在國外作品復制、摘抄以及電腦設計等方面,缺少先進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方式,所以創新是必須的。基于此,本文力求通過豐富而翔實的圖片資料,深入淺出地概述出藝術設計創新的重要性;讓設計師全面了解設計中創新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思維模式、創作方式等進行創新,進而提升我國的藝術設計水平。
【關鍵詞】藝術設計;現狀;創新
一方面,在新時期背景下,人們對藝術的審美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為設計人員在藝術設計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國藝術設計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弊端,影響了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所以要想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就必須對藝術設計進行創新,確保其與時俱進,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1什么是藝術設計
藝術設計屬于一門藝術學科,工藝美術設計、多媒體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設計以及平面設計等都是它的組成部分。另外,它所覆蓋的范圍也比較廣,涉及到了經濟、文化、科技以及市場等各個方面。藝術設計的關鍵之處在于創造與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對設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行充分體現,比如表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等。藝術設計的重要特點在于服務性,它的目的是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自然與舒適。比如蘋果產品的設計就對人們的行為方式進行 了改變,而對于喬布斯而言,其設計的夢想就是通過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對世界進行改變。
2藝術設計的現狀及弊端
2.1藝術設計現狀
從現階段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現狀來看,藝術設計正在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這種多元化設計理念,不僅推動了藝術設計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在藝術方面的情感及心理需要。另外,藝術設計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廣,比如景觀園林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以及展示設計等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藝術設計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又出現了一些首飾加工設計和產品設計等學科與門類,在促進藝術設計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個性化需要。
2.2藝術設計弊端
我國藝術設計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具體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一些設計人員為了急功近利對國外一些流行的“設計元素”進行復制與摘抄,通過“照貓畫虎”的方式產生了一些平庸之作,雖然具有一定的“國際主義”色彩,但是卻降低了作品的民族性與地方性特征,出現這種弊端的主要原因就是設計人員缺少創造性思維,沒有對生活進行仔細觀察,沒有對各種素材進行合理應用。
電腦作為高科技時代的產物,為設計人員的設計工作創造了便利的條件,降低了設計人員的工作壓力與工作難度,同時電腦也可以將一些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通過可視的畫面豐富了設計人員的創作思路。但是,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明確電腦優勢的同時,也應該了解其所帶來的弊端。因為電腦具有便利性、功能性以及快捷性等特點,導致一些設計人員認為只要懂得幾種軟件操作技術就能夠進行有效設計,很明顯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對于設計人員而言,如果只注重利益,不注重藝術質量,即便是他們會相應的電腦操作,那么他們所創作出來的產品也會存在一些缺乏美感、單調、拼接生硬、雷同等問題,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他們的藝術語言與藝術修養比較匱乏。
對于中國藝術設計而言,屬于一種“市場牽引”模式,而不是“社會牽引”或者是“思想牽引”等模式。現階段,我國設計教育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各大高校都設立了藝術設計類專業,并且也在不斷擴大招生,這種快速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地域性的或者是局部的市場需求,但是其中也隱藏著一些問題。一些院校在設立相關專業時,并沒有進行詳細的理念規劃,另外在師資以及設施等的配備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嚴重影響了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
3藝術設計中創新的重要性
設計作品的價值在于為人服務,在新時期背景下,要想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就必須對藝術設計進行創新。
對于設計人員而言,他們是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再根據自身的主觀感受對作品進行創作。而對于創新來說,是設計人員藝術創作的不竭動力,如果他們沒有創新,那么作品也就失去了內涵。創新的關鍵之處在于對設計思維進行創新,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作品太過于形式化,其重要原因就是設計人員缺少創新思維。同時藝術離不開想象,而創新思維也是在想象的基礎上進行的。比如我們仰望天空,就會從白云中得到靈感,將其想象成另外一種形象,再結合自己的設計感悟,就可以創作出一個獨特、新穎的作品。創新是藝術設計的核心,也是設計人員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要想實現設計行業的穩定發展,就必須對思維方式、設計手法等進行創新[2]。
結論:總而言之,藝術創新是藝術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對于藝術設計人員而言,應該明確藝術設計的概念,對我國藝術設計的現狀及弊端進行了解,增強對藝術創新的重視,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生活、大膽嘗試、不斷學習等方式,對藝術設計進行創新。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實現自己在藝術領域中的價值,同時也推動了我國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倩. 絲綢“藝術家”的創新路杭州銘和紡織以產品開發促企業發展[J]. 紡織服裝周刊, 2014(12).
[2]吳承鈞. 創造性思維與藝術設計創新[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40(2):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