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虹
摘 要:《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數學教學內容應當是貼切生活實際的、意義極其重大的、挑戰性較強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樂于學習數學的情感,以增強其數學學習的主動性為方向,以誘發學生內在知識潛能的發揮為目的。
關鍵詞:創造 培養 深化 樂學
數學學習,向來被認為是抽象,枯燥的過程。如果教師教法不當,很容易讓學生陷入題海,學習起來非常辛苦,并且學習數學的信心銳減。怎樣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才是最有效最切實際的讓學生樂學教學方法呢?為此,我作了如下嘗試:
一、創造“樂學”氣氛
只要細心就能發現,數與形的變化,數學的組成與巧合,數的整除特征,幾何圖形的對稱性,簡便運算及一題多解,無不包含著趣味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認真閱讀分析教材,對每一節都要精心設計和組織。將數學內容編織成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進行教學。比如,上課的開始,或提一個問題,或講講數學史,或講一個數學小故事,或做一個新穎的演示······在講“軸對稱圖形”這一節時,上課一開始,我講了生活中有關軸對稱的知識。如“京劇臉譜的面具”“剪紙剪出的喜字”“奧運會的五環標志” 有什么特點?等等。這樣就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每一節課的結尾,教師或一針見血地指出本課的知識核心,或設置一道思考題激起學生新的求知欲望,或提一個承前啟后的新問題設置懸念;在課堂上,教學應當在開始25分鐘內完成知識的傳授,其余時間用來鞏固。這樣學生的負擔就會減輕,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
案例:
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前,布置學生在生活中找一個實際應用的百分數,課一開始,就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數,并且說說是在哪里找到的。學生因為有準備,發言積極。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100%純牛奶。
生:我在酒瓶的標簽上找到了酒精度45%。
生:我在媽媽的上衣標簽上找到了羊毛含量85%,滌綸含量15%。
……
師:聽了這么多同學的回答,你想到了什么?
生: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
生:在生活中,人們為什么要經常用到百分數?什么叫百分數?
生:酒精度45%是什么意思?
這時,其他同學臉上也露出困惑的表情,他們期待老師的解答。
師順勢引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百分數。
在這個案例中,老師在課前到現實生活中收集信息,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應用,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導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培養“樂學”情感
為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把“樂學”情感得以培養,在教學中我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對學生難于記憶的內容編成易于上口的順口溜,幫助學生掌握。瑯瑯上口,易于學生記憶,學習起來也較投入。
二是制作小卡片。讓學生爭先搶答,或分組競賽等,這種方式學生積極性很高,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是采取“小老師講題”、“找錯誤”、“一題多解”、“優秀作業傳閱”等多種有趣方式組織數學教學的培養。
老師給學生的答案遠沒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到的知識那么令學生印象深刻。例如我在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時,就稱好重量為1克、1千克的物品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在教學米和千米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體會1千米到底有多長?我在學校操場量好100米長的跑道,讓學生走5個來回,在課堂練習中讓學生選合適的單位填空,學生很輕松地就選到了合適的單位。“做數學”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要讓現實的、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數學問題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一部分,讓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生動、有意思起來。
由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并鼓勵學生到現實生活中仔細觀察、收集信息,鼓勵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應用知識和經驗,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探索問題的多種解法。
對同一道題,若用不同的思路進行解決,可得到不同的解決方法,從而同學們的視野得到拓寬,思維達到活躍的目的.學生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愉快地獲取和鞏固知識。既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且主觀能動性又得以充分發揮。讓學生在游戲中學,趣味中練,快樂中長才干。
三、深化“樂學”情感
教師教學時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或借助實物,圖片,模型,多媒體課件等形象性教具以及學生親自參與教學中的實驗制作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聽,說,讀,寫等感官的參與,使他們在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例如,在講“概率”一節時,就利用學生提前做好的彩色轉盤,學生通過轉動彩色轉盤直觀地得出所求概率;通過學生動手制作圓錐體,使學生準確地掌握了圓錐的側面積與展開的扇形面積的關系;在“比例”時,帶領學生到室外測大樹、旗桿及樓房高度等等。除了在課堂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外,我們還可以延伸到課外,比如在學生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教師可靈活運用教材,設計一些嘗新的練習題,讓學生課后完成。比如:
你的房間長多少米?寬多少米?面積有多大?
如果要鋪上地板磚,鋪哪種規格的適合?要鋪多少塊?(30cm×30cm 40cm×40cm 50cm×50cm)
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某些數學知識的教學,教師設計一些簡單的貼近學生個人生活的實際問題,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同時也會產生成就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像這樣在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學習,既深化了樂學的情感又掌握了知識點,何樂而不為!
總之,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及動靜相兼的演示,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強,并產生了滿足幸福和成功的喜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