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
摘 ?要:高職學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學生,他們文化基礎差,自我約束力薄弱,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但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針對高職教學對象的這些特點,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自我評價,同時要明確教材定位,創新教學模式,并建設一支高素質且具備高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高職學生特點;教學理念;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重要類型,其任務主要是培養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我國職業教育真正起步始于1978年改革開放,進入21世紀以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雖處于30年來發展最好的時期,但仍是高職教育的初級階段,這就要求我們仔細研究高職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特點,轉變教學觀念,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工作,將其培養成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需求的具有全面素質的應用型職業人才。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情況復雜,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高考第五批錄取生,這些普高學生一般來說是擴招前的“落榜生”;另一部分是三校生,包括中專、中技、職業中學畢業生。他們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差距懸殊,給實際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因而,高職院校應當充分認識當代高職大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高職院校學生特點
1、文化基礎知識薄弱。高職院校的學生一般是達不到普通高校分數線的高中畢業生和來自中專、技校、職高等學校的學生,他們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基本理論知識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而高職院校的許多課程是以中學知識為基礎的,因此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力不從心,不能很快適應校園的學習生活。久而久之,落下的功課越積越多,理想目標和現實水平差距越來越遠,漸漸地便失去了學習興致和熱情,以致經常遲到、曠課、早退;即便有的學生并無缺勤現象,但也時常“身在曹營心在漢”,上課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和進度。課堂無組織無紀律無配合的現狀是高職教師反映最強烈也是最束手無策的問題,因此當務之急是教師要快速掌握學生整體水平,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人生目標模糊,無學習自主性。絕大部分高職學生對于人生的長遠打算缺乏認識,對自己的未來從未規劃過,日子過得虛無縹緲,毫無目的。沒有目標便沒有動力,他們極其缺乏求知欲和積極進取的品質。教師之所以經常被提及 “我們學這門課有什么用?”之類的問題,是因為學生對自己沒有全面、清晰的認識,無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更談不上未來的工作取向。毋庸置疑,他們在課堂上無法有針對性地對所授知識加以篩選和吸收。許多學生從未給自己制定系統的學習計劃,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學能力較差。
3、思想活躍,動手能力較強。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高職學生雖然在許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但他們的優勢在于:具有活躍的思維和愛動手、愛表現自己特長的天性,樂于嘗試,行強于思,且形象思維強,今后可成長為技術型、技能型、技藝型的人才。這部分學生是發展極不平衡的一個群體,可塑性強,教師要去挖掘、去引導潛藏在他們身上的創造性品質、個性潛能并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類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按照這個理論,個體身上獨立存在著與特定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系的一系列智能。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根據人的智能結構和智能類型,采取適合的培養模式,來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
鑒于高職院校學生和普通高校學生的不同點,其教育工作就不可能照搬傳統的經驗和方法。高職院校要規范教育內容、更新教育觀念、轉換教育思路、優化教育環境,培養合格的應用型職業人才。在市場體制下,高職院校應當樹立選擇理念,首先應尊重學生選擇學習的權利,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把學生的多樣化發展作為教育的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組織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差異性為基礎組織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用彈性教育取代固化的教育。
二、基于教學對象的特點應尤為重視以下教學理念改革
1、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概括教育的宗旨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促使人的心靈覺醒,使學習者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和自覺融入社會的意識,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目標。高職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階段,但因為自卑感而懶于進取,因而特別需要受到尊重、關愛和激勵,特別重視自我表現和他人的評價。教師要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弱化以往刻板的灌輸的觀念,幫助他們找回失落的自信,加強“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立”教育。要以“授之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正確的思考方法來面對一切,克服消極心理,學會對人生目標進行設計并圍繞目標來對自身進行管理,盡可能發揮其特長和潛力,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
2、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會學生自我定位,進而明確學習目標。
大學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更是職業生涯的重要準備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和方法,合理規劃大學生活,不僅能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還能幫助大學生更加科學地選擇職業發展道路,進而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據統計,目前約70%的大學生對未來缺乏合理規劃,對自我和工作缺乏足夠的了解,其結果是就業盲目性較大,就業競爭力不強,難以實現人盡其才和人職匹配,就業后的離職率也較高。這種狀況不僅不利于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更是對知識和人才的浪費。上大學前許多人沒有進行科學的人生定位,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和特長,不知道社會的發展需求。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旨在指導和幫助大學生盡早樹立職業規劃意識,逐步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幫助人們進行科學的人生定位,少走彎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學生可以系統學習如何了解自我、發現自我、總結自我;更加廣泛和深刻地認識自己的興趣,更有效地了解自身性格、探索自身技能、挖掘自身潛能;正確評估自己,規劃職業生涯,為今后就業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應開設多門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為學生走向市場做好準備。為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職業適應性的需要,高職院校應根據社會及市場的需求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避免設置理論性過強且實用價值不高的課程,以免無謂消耗師生的精力,力求使學生在有限的大學生活期間學到最有用的專業及基礎知識,為今后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至于開設什么樣的選修課,首先要進行詳細認真地市場調研及咨詢,聽取企業的建議,從課程設置的角度真正做到“校企聯合,工學結合”。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以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或行業技術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為主要目標,課程是以能力為本位的,要盡可能與職業崗位、工作情景相聯系。通過不同的課程形式,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達到最佳效果。
3、明確教材定位。
近年來,高職教材的建設與出版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較先前高職教材匱乏,教師選擇面窄的現象有了很大改觀,但這些教材普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許多教材缺乏高職特色、體系不清、內容陳舊,沒有凸顯實用性、職業性特點。此外,實踐教學在高職教學中所占比重較高,然而在現實中,許多專業基礎課沒有適合高職的實訓教材。
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具有應用性的特征,所以職業教育課程的內容應緊密聯系職業實踐,所傳授的技能和知識能在生產、服務或管理工作的第一線直接應用。職業實踐所需要的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課程內容的重點;而針對這些技能所進行的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態度或行為方式的培養,是課程內容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選擇和組織課程的內容時,緊密圍繞典型的職業活動,有目的地將專業知識的內容根據心理認識規律,按照工作過程的邏輯展開,這將使課程內容更加實用,也更具職業教育特色,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也更加扎實。
高職培養的學生是應用型職業人才,因而基礎課程教材要體現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專業課程教材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各院校可根據自身特色及各專業的要求組織教師編寫教材。應建立相關獎勵制度,鼓勵廣大任課教師勤于編寫講義、研究講義、完善講義;并不斷吸收新的技術和信息,創造有特色的多種活頁教材。學院對在教材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應予以傾斜。另外,就目前市場上所欠缺的實踐教材,任課教師可隨時關注專業或行業的最新動態,充分利用互聯網,篩選適合高職學生的實踐補充材料。
4、創新教學模式。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中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凸顯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現代教學過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學生要通過在課堂上的行動去體驗生活、汲取知識。德國教育家福爾克曼曾說:“在課堂上流汗的不應是教師,而是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給學生灌輸知識的角色,應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需求采用利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成為學生學習舞臺上的策劃者、導演;教師可借鑒國外職業教育較成功的項目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等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法,有效安排并實施課堂教學。
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又如何組織課堂學習便是擺在高職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也是高職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環節。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是為學生創立學習情境,教師要善于根據專業對應的典型職業情境,結合課程目標和內容設計適宜的學習情境;學生要在學習情境中積極參與、勤于思考、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事某種活動,逐步地把體現在教師身上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從而可以獨立地從事這種活動。
5、建設師資隊伍。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師資主要來源是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他們實踐經驗少,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及管理工作比較生疏,因此往往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的需要,這也是部分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碰到的最棘手的問題。然而,在國外的高職院校中,兼職教師占有很大比例,如美國的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占63.9%,加拿大占88%,德國更是大部分教師都是兼職。兼職教師的聘用不僅可以彌補學校師資隊伍數量短缺和結構不合理的現狀,而且可以發揮社會高層次人才對學校專業建設、教學、青年教師培養等方面直接或潛在的作用。
高職高專院校能否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就在于教師素質的高低。《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擴大兼職教師的比例。來自企業的專業人才能把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最新動態與學生所學的內容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崗位培訓、出國留學或考察等多種途徑,幫助教師提高個人基本素質和業務水平。高職院校應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是一支非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因此,在職培訓就顯得十分重要與必要。
三、結語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要上一個新臺階尚需多方面的努力與配合。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深入認識職業教育的特點,有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堅定教師成功教學的決心。只要我們堅信“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高職學生也完全可以“百花齊放”。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第6頁。
[2]別敦榮,黃愛華,《從邊緣走向中心:高等職業教育的新理念》。
[3]楊金土,《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價值觀》。
[4]劉連勛,彭玉娟《高職院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教育方式方法研究》。
[5]鮑潔,《對當前高職課程改革的探討》。
[6]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第130、131頁。
(作者單位:北京政法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