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浚哲 王鏵
摘 要:近年來青少年受傷事件頻頻發生,青少年受傷后對其學習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其中,青少年頜面部外傷在青少年外傷中影響較大。由于青少年在頜面部生理功能及生長發育上與成人有著較大差異,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的診治具有其鮮明特征。本文從青少年頜面部外傷分類出發,對青少年頜面部外傷治療方法進行介紹,通過本人研究將對減少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發生和及時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頜面部外傷、分類、治療
1.引言
近些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的健康和發展,并重點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學校也把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內外體育活動作為日常教育工作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運動過程中容易發生頜面部外傷,比如跳繩時絆著繩子摔斷牙齒,打籃球中被籃球擦傷頜面部等。由于青少年尤其是女生正處于最愛美的年齡階段,因此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的治療也越來越被重視。
青少年頜面部外傷后常出現腫脹、出血、牙齒松動/脫落,嚴重者可發生窒息,危及生命[1]。由于頜面外傷病人自己看不見傷口,常感到緊張、恐懼,給臨床急診醫生的及時正確診治帶來影響。本文擬從致傷原因及傷及組織兩方面對青少年頜面部外傷分類做詳細介紹,并對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的治療進行概述。
2.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的分類
按致傷原因常將青少年頜面部外傷歸類為交通事故傷、生活意外傷、體育運動傷及其他傷害。不同醫療機構對致傷原因的統計分析結果不盡相同,這可能與不同醫院日常接診的外傷類別及不同年齡青少年易發外傷種類不同有關。但我們可以參照據青少年外傷性前牙折斷71例臨床統計分析[2],分析中提示,前牙外傷折斷受傷地最多發生在學校,達到35例(49.3%),其次是在路上和家中發生。
按組織類型可將青少年頜面部外傷分為軟組織損傷,牙外傷,骨折等。其中以軟組織損傷最為常見,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頜面部外傷均伴隨不同程度軟組織損傷。單純軟組織損傷約占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的50%。牙外傷是軟組織損傷的常見并發癥。
3.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的治療
3.1軟組織損傷的治療
對于青少年頜面部軟組織損傷,應當爭取早期行清創縫合,做到嚴密止血,清創組織內異物及壞死組織,復位異位組織。清創縫合前應盡量爭取傷者及家長或老師配合以便進行足夠的局部麻醉[3],對于外傷面積大,出血多,傷及大血管等在局麻下無法完成清創縫合或者因傷者不配合導致無法進行局麻手術的情況,可選擇全麻手術。青少年面部軟組織比較嬌嫩疏松,血運豐富,外力易導致組織撕裂,且創口常深達肌層或骨面,出血明顯。應早期清創縫合促進傷口愈合。同時,正因為青少年頜面部軟組織血運豐富,抗感染能力強,所以對于受傷72小時內的傷口在進行充分的清創后都可行一期縫合關閉窗口。面部外傷常在傷口愈合后余留瘢痕,影響面容美觀。縫合面部傷口應盡量采用細針細線,分層對位縫合以減輕術后瘢痕。
3.2牙外傷的治療
牙外傷是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的常見并發癥,尤其是前牙外傷。牙外傷[4]可表現為牙震蕩、牙齒折斷、牙脫位。牙震蕩屬輕微牙外傷,譬如青少年吃飯時前牙突然咬到筷子時即可發生。發生后牙齒常無明顯松動,表現為咬物時疼痛無力,拍X線牙片無牙體組織損傷或折裂。對于牙震蕩,囑咐患者近期勿用患牙咀嚼即可,一般無需特殊治療。牙齒折斷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易發生,如跳繩時絆著繩子摔斷牙齒。根據牙齒的折斷部位及程度不同分為牙冠折斷、牙根折斷及牙冠牙根聯合折斷。對于牙冠折斷未暴露牙髓者,可后期行修復治療恢復美觀,對于暴露牙髓者需行牙髓治療。對于根折牙齒,需視其折斷部位決定保留還是拔除牙根。
3.3頜面部骨折的治療
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常因運動跌倒而傷及面部突出部位,包括下頜骨,顴骨及額部。其中最易發生骨折的當屬應下頜骨頦部受力而導致的顳下頜關節髁突骨折。對于骨折的治療應當爭取早期行骨折復位術[5],包括手法復位,牽引及手術切口復位內固定術。由于青少年生理特殊,骨質柔韌,所以骨折通常表現為“青枝骨折”,骨折斷端錯位不明顯;再加上青愈合能力強,后期骨重塑改建潛力大,所以青少年頜面部骨折通常采取非手術復位加外固定的方法,一方面復位骨折斷端,另一方面避免手術二次創傷及術后瘢痕對青少年頜面部發育的影響。
3.結束語
青少年頜面部外傷重在預防,家長應提高警惕,學校應加強安全教育,盡量避免青少年在生活和體育鍛煉中發生外傷事件。由于青少睥頜面部外傷的特殊性及復雜性,在診治過程中也需要醫生明確外傷的性質及類型,采取及時而合理的治療措施。這將對減少青少年頜面部外傷發生和及時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健仕.兒童顏面急癥外傷的特點及救治[J].廣西醫學.2006(02).
[2]張芳禧,陸笑,葉志佳.青少年外傷性前牙折斷臨床分析.
[3]郎中亮,王明剛,鐘曉紅.抗菌可吸收縫線縫合兒童面部裂傷的美容效果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7(11).
[4]王志鵬龔.前牙外傷的治療現狀[J].北京口腔醫學.2004(04).
[5]金明勛.兒童頜面外傷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