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倩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等方法對西安體育學院2017級體育教育系學生在籃球普修課中出現踝關節扭傷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表明扭傷原因有技術動作不規范、思想上不重視、活動準備不充分、落地踩他人腳上等因素,并且學生大部分不會對傷病作出簡單處理且缺乏防傷意識,本研究將會給出具體的踝關節扭傷處理方法,增強學生防傷意識,減少籃球課堂扭傷事件。
關鍵詞:籃球普修課;踝關節扭傷原因;處理
一、前言
籃球普修課在體育類大學中是一門熱門課程,不僅是列入中考項目的必考科目,還在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意志力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但同時這門課程也是受傷率較高的一門課程,尤其踝關節扭傷是關節運動損傷第一位。基于此不良狀況,我們對西安體育學院2017級體育教育系學生在籃球普修課中出現踝關節扭傷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給出建議讓學生們對課程中所受到的損傷提起高度重視,還要讓學生們自己學會簡單的扭傷處理。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西安體育學院2017級體育教育系4個班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50人,女生50人,籃球課時間為半學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
三、結果與分析
(一)籃球普修課中踝關節扭傷的原因
首先是思想上重視不夠,在籃球普修課中許多學生自認為身體素質比較好,在思想上還未意識到這項運動會給身體帶來的損傷,只是一味地追求刺激,更沒有意識到這些損傷帶來的嚴重后果,也未能將損傷進行提前的預防。其實是準備活動不充分,比如在運球過程中出現跑動搶球的情況,必須要及時反應避開對手,但因為熱身活動沒做好,一個及時閃躲動作導致沒站穩導致踝關節扭傷。最后是技術要領不規范和落地踩他人腳上等原因。
(二)籃球普修課踝關節扭傷后的處理
1.急性簡單處理
踝關節急性重癥扭傷后應即刻停止所有活動,立即根據受傷部位和程度采用冷敷或用涼水沖扭傷部位,5到10分鐘即可,時間太長容易瘀血凝結成塊,對治療不利;時間太短則達不到冷敷的作用。固定多休息還需抬高患肢減少腫脹,嚴禁傷后1~2天內做熱敷。
2.手法治療
踝關節急性輕度扭傷可以采用按壓穴位的手法來治療,以達到舒筋活絡的效果;或是可以采取輕輕揉受傷部位的方法來消腫止痛。踝關節扭傷無腫脹者(無內出血),可以在疼痛處進行輕輕的按摩,同時還可以進行手法重一些的點穴按摩,但有腫脹者切勿按摩。
3.加壓包扎
包扎時,最好在踝部壓痛點及其骨凹陷處墊上棉花,有必要時在足部也墊上一些,再用繃帶加適當壓力包扎。包扎的范圍應從足趾近側開始到踝關節以上,其方向要與踝關節扭傷方向相反,并將踝關節背伸成90°。這種包扎作用有三:(1)可制止破損的毛細血管及小血管繼續出血;(2)減少損傷引起的組織液滲出;(3)有固定作用,可防止再損傷,有利于損傷組織的修復。以下簡單介紹兩種包扎方法。
①踝關節內翻扭傷的包扎方法
使用繃帶:1.5英寸的紗布繃帶
姿勢:傷者成坐姿,腿伸直,踝關節懸空,腿與小腿角度為90°
②踝關節外翻扭傷的包扎方法
使用繃帶:1.5英寸的紗布繃帶
姿勢:傷者成坐姿,腿伸直,踝關節懸空,踝關節成90°
4.軟組織貼扎技術處理
軟組織貼扎技術是一種新型的貼扎技術手段,是一種將膠布貼于體表已達到保護肌肉骨骼系統、促進運動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療技術。此治療手段可以緩解踝關節扭傷的疼痛,減輕水腫,增加關節穩定性,提高功能,也可預防踝關節扭傷反復發作,阻止進一步損傷,對踝關節扭傷恢復起到重要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籃球普修課中踝關節扭傷都占有很高的比例,籃球動作技術中搶球、投球技術發生踝關節扭傷的概率最大,運球技術也是絕不可忽視的。
2.籃球普修課中踝關節受傷的原因是由思想重視度不夠、準備活動不充分、技術動作不標準、起跳后落地不穩等因素造成。
4.籃球普修課中踝關節扭傷后一般采取冷敷、抬高患肢、簡單手法搓揉、加壓包扎等救急方法,以減輕受傷的程度。
(二)建議
1.首先思想上得高度重視起來,比賽前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以及生活規律,不要在身體不適或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勉強去要給自己參加比賽,科學的自我安排與調整。比賽時一定要按照老師要求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以及心理狀態的調整,做好比賽的充分準備更好的預防損傷。
2.在平時的練習中,要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有利于加強與提高踝關節力量的練習并長期堅持,如負重提踵等。還要加強動作技術的提高,規范去做動作,減少場上受傷幾率。
3.日常的急性損傷的處理也是學生們有必要再去簡單了解的一個課程了,對于踝關節扭傷這一問題經研究表明有急性簡單處理、手法治療、加壓包扎、軟組織貼扎技術處理等方法。如果能將學到的這些便捷、實用的方法也更好的用于踝關節扭傷的處理,會給我們籃球教學帶來更大更新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陶建云.籃球運動員踝關節扭傷的防治與恢復訓練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3,22 (1):35-36.
[2]鄔建衛,祝捷.實用運動康復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197-206.
[3]鄭宏偉.運動損傷和功能恢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60-67.
[4]許孟忠.運動損傷手法治療[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217-220.
[5]戴閩,羅軍.骨科運動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1-163.
[6]王煜.運動軟組織損傷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2-275.
[7]陳文華.軟組織貼扎技術臨床精要[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