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學生體質呈現逐漸下滑趨勢,學生們沉迷于電腦和手機,體育參與熱情與積極性下降明顯,這嚴重影響到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排球運動是傳統大球運動之一,它具有較強的競爭性與鍛煉性,高校排球選修課的設立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具有積極影響,而如何推進排球選課發展并實現教學效率全面提升,這是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現實難題。比賽教學法將比賽與教學有機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內在運動需求與運動熱情,筆者通過實驗方式探究比賽教學法在排球選修課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比賽教學法;排球選修課;高校;實驗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已經進入了發展瓶頸期,教學模式以學生被動參與為主,大部分學生更愿意獨立自主參與體育運動,卻并不愿意參與體育課程學習,這從側面反映出高校體育教學未能滿足學生的運動與學習需求[1]。排球選修課的設立恰恰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與個性化運動渴望,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徹底激發和調動。
一、實驗設計
(一)實驗對象
本次實驗以某高校大二年級兩個男生排球選修班的所有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每個班級分別有男生30人,其中一個班級采用常規教學模式作為對比組,另外一個班級采用比賽教學法作為觀察組。兩個班級學生均為自主選擇課程,實驗前后分別測試兩個班級學生的各項數據指標,進而判斷實驗的最終效果。
(二)實驗內容
此次實驗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的第一學年度展開,實驗持續時間為18周,每周教學時長為兩個課時,總計共進行36課時教學,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基礎排球技術、排球戰術、身體素質鍛煉等等內容,通過上述教學方向實現學生排球運動水平的全面提升。觀察組學生相較于對比組學生增加了比賽教學法,比賽教學即學生組成多支隊伍,教師在比賽過程中針對學生存在問題展開技戰術講解,同時利用錄像記錄比賽全過程,鼓勵學生自主發現自身不足,在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加強后繼續進行比賽,比賽將成為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具有競爭性的學習模式也將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評價指標
實驗測試指標主要從學生身體基本素質、專項技能、學習興趣及戰術水平等幾個方面入手展開判斷,各項指標的分值分別為25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說明教學效果越好。分別測試觀察組與對比組學生在實驗前后的分數。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作為相關數據統計和處理的依據,以P<0.05作為具有統計學差異的依據。
二、實驗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結果
2018年至2019年第一學年度開學前的測試結果顯示,對比組學生與觀察組學生的綜合評定平均分數分別為61.8分和61.4分,各項評定指標之間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這說明兩組學生在教學開始前的綜合水平基本一致。具體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再次對兩組學生的最終學習結果展開測試,對比組學生與觀察組學生的綜合評定平均分數分別為61.8分和61.4分,各項評定指標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兩組學生相較于測試前成績均得到了明顯提升,但觀察組學生的提升效果明顯優于對比組,具體統計數據如表2所示:
(二)結果分析
通過實驗前后的評價指標綜合評定能夠發現,常規教學法和比賽教學法在教學效果上的影響非常明顯,傳統教學法雖然使排球選修課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比賽教學法使學生們獲得了更好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學習興趣與戰術水平提升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恰恰是比賽教學法的優勢所帶來的直觀效果。比賽教學法引入了比賽模式,學生們的參與性得到了顯著提升,較為激烈的競爭使學生的潛力與興趣被最大程度的激發,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較難感受到這種影響,學習主動性與學習積極性相差較多。另一方面比賽教學的引入能夠帶給學生直觀的比賽體驗,提升學生對排球戰術的把握[2]。
三、總結與建議
高校體育教師要積極更新自身教學理念,避免長期使用單一教學模式,陳舊的教學理念不僅僅不利于學生成績與能力提升,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3]。教師在比賽教學法的基礎上要不斷創新嘗試更多教學方式,根據不同體育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保證高校體育課堂變得絢爛多彩,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項目,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思諭.比賽教學法在高校籃球教學中的價值探討[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 (06):183+157.
[2]李運.比賽教學法在高校排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J].運動,2018 (07):102-103.
[3]司巧真.限制性比賽教學法在高校體育教育排球普修課中的實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