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若楠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糾紛;演變過程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全面發展,體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并展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趨勢。然而,在體育教育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各種校園體育傷害。每一次校園體育傷害都能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引起軒然大波,處理過程和處理結果稍有不慎就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通過對比各級法院對最近幾年發生的一些學校體育傷害糾紛最終的判決,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我國法院關于學校傷害糾紛的處理的態度從以前的公平責任到自承風險,再由自承風險到損失分擔的一個變化過程。
一、學校體育傷害糾紛裁判的最初立場——公平責任
《民法通則》第 132 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尹某某與長春市凈月實驗中學、王某某、祖玉華身體權糾紛一案中,法院認為,在體育運動中,特別是籃球等球類運動,其本身就屬于一種多人同時參與而進行的一種激烈運動,因此存在著人們可以接受的、合理的身體接觸、碰撞甚至犯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把在此類運動中遭受的各種損失簡單的歸咎于犯規的當事人或者學校等第三方。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按照民法中的公平原則即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在當事人(學校和同學)之間進行合理、公平承擔損失帶來的后果。就本案而言,原告尹某某與被告王某某同作為未成年人,他們在上課之前、在校園內屬自愿參加體育鍛煉(打籃球),他們無意間的相撞導致而原告受傷,經查,兩人均無主觀上的過錯;但由于原告的人身損害比較嚴重,完全由其自己負擔有失公允,根據公平原則,被告王某某對原告的經濟損失負擔相應的補償責任是合理合法的。依據原告的受傷程度、被告的負擔能力和經濟狀況綜合考慮,最終決定由被告王某某承擔40%,而原告自行承擔40%為宜。關于實驗中學對原告所受傷害是否存在管理上的過錯或疏忽的問題,經查原告是在學生早餐及自由活動時間在操場打籃球受傷;實驗中學已經做出了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充分盡到了教育和管理職責的證明,但依據公平原則,學校對原告的經濟損失也應負擔相應的補償責任,本院酌定由其分擔20%。
二、裁判校園體育傷害糾紛的曇花一現——自承風險
在體育運動中,特別是橄欖球等球類運動,其本身就屬于一種多人同時參與并進行的一種激烈體育運動,因此存在著比賽順利進行所需要、人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接受合理的身體接觸、碰撞甚至犯規。那些自愿參加這些體育運動的人已經默認自己是自愿承擔因合理對抗而產生的各類風險,所以這也意味著他們放棄了基于這種正常運動所產生的損失賠償請求權,對于在這些運動中他們受到的損害只能由受害方自承。在體育運動中,每一個體育運動參與者都是潛在的加害人和被加害人,校園體育亦是如此。自承風險原則的適用將會大大的降低訴訟成本,這也會從另一個方面去促進校園體育的發展。
三、學校體育傷害糾紛裁判的最新動向——損失分擔
《侵權責任法》第 24 條規定:“當事人(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二零一五年四月十一日,在何謀與萊西市第七中學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一案中,法院認為本案中損害的發生,當事人不存在過錯,根據法律規定又顯然不具備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條件,所以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本案在原則上不予判決一方進行賠償,但作為當事人的一方屬于未成年人且遭受了一定的損害,鑒于此,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利益,在遵循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實現公平進而彌補當事人受到的非正常損失,可以適用雙方分擔損失。本案原告因參加校運動會而導致身體受到嚴重傷害,與被告具有關聯度,讓其分擔損失也具有合理性,衡平了雙方當事人利益,考慮到被告系九年義務制非盈利學校,被告應對原告遭受的非正常損失給予適當的補償,最終決定被告分擔原告30%的損失。
如上所述,和公平責任和自承風險相比,損失分擔的運用可能會產生學校經濟發生困難、校園體育活動的開展受到抑制等負面效果。但是在校園體育傷害糾紛中,我們還是必須著重關注受害者遭受的傷害,進而努力保護受害者的利益彌補其承受的損失,即使體育運動參與者已經默示其同意承受體育活動所伴隨的風險,也應對他遭受的傷害進行補償。
參考文獻:
[1]趙毅.從公平責任到損失分擔之嬗變——近年我國法院裁判體育傷害案件的最新立場[J].體育學刊,2014,21(01):38-43.
[2]汪水偉.侵權行為法中公平責任的適用范圍[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01):99-105.
[3]鄒敏.未成年學生校園傷害事故中的學校民事責任——兼評2010年7月1日起實施的《侵權責任法》之相關規定[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52-57.
[4]申惠文.我國《侵權責任法》損害補償條款的解釋論[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16(05):89-96.
[5]楊秀朝.公平分擔規則及其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適用——兼論《侵權責任法》第24條之屬性[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10):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