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琰

關鍵詞:福建;高職院校;職業體能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新型的高技術人才。高等職業院校的體育課也應走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體育課程改革道路,做到真正培養新型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目前,福建省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學校較少,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使用傳統教學模式,沒有體現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特色,不能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就業后所需的職業體能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要結合院校專業類別所需的職業身體素質能力為目標,基于學生的專業、職業等特點開設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課程。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對象為福建省高等職業院校。通過調查了解福建省50所高職院校職業體能課程設開設情況。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高職院校職業體能課程的相關文獻。根據相關文獻,了解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基本情況,并了解職業體能教學的內容,從而對福建省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課程提供經驗。
2.訪談法
對福建省50所高職院校的部分體育教師進行訪問,調查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教學的現狀,并咨詢相關院校對于職業體能的分類以及職業體能教材的使用情況等。
3.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福建省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研究,把相關信息和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加深對職業體能課程的認識。
4.問卷調查法
為了了解福建省高職院校的職業體能課程開展及其相關情況,對福建省50所高職院校發放問卷。共發放了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經查看,有效問卷50份,有效率100%。
信效度檢驗:信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數據的回答可靠準確性,本問卷的信度系數值為0.750,大于0.6,因而說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良好。通過SPSS對問卷進行因子分析,因子載荷大于0.6,問卷效度良好。
5.數理統計法
通過對問卷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對福建省高等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現狀以及職業體能課程的開展情況進行數理統計研究。
三、職業體能的定義
職業體能是與職業(勞動)有關的身體素質以及在不良勞動環境條件的耐受力和適應能力,是經過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備的身體活動能力,包括重復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載靜態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達到維持工作姿勢要求的能力,以及人體及其對于濕熱工作環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1]。
四、職業體能的分類
根據不同職業分類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以教職成[2015]10號文件[2],依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認定的職業分類目錄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目錄(2015年)》,結合各職業崗位勞動時的主要身體姿態進行相對地分類,共分為五類。可分為靜態坐姿類、靜態站姿類、流動變姿類、工場操作姿態類、特殊崗位姿態類[3]。
五、福建省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現狀
職業體能課程主要運用于高職院校中,而實際教學中,職業體能課程并未全面的在高職院校中實施。部分院校甚至不開設職業體能課程,選擇使用選項教學模式,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但未與專業以及職業特點相匹配,弱化了職業體能在未來職業中的價值和地位,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就業和可持續性的工作。
(一)指導思想偏頗,職業體能意識淡薄
高職體育教學注重以傳授體育基礎知識、體育技術和體育技能為主,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但忽視了學生的專業和職業特點,未與職業需求相匹配。同時學生對職業體能的概念模糊,認為體質健康測試達到及格就行,體育課僅滿足于此。而教師對職業體能的知識亦是淡薄,缺乏職業體能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二)職業體能課程開設不足,分類模糊
目前職業體能主要應用于高等職業院校中,但對于職業體能的分類尚未有明確的區分。根據調查研究發現,50所高職院校中僅有10所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院校中(表1),對于職業體能的分類沒有明確的界定,有的學校教師認為對分類可用靜態型和動態型、室內型和室外型等分類方式,這些分類不具備全面性和綜合性。因而,福建省的大多數院校在開展職業體能課程中遇到難處,難以真正落實職業體能課程。
(三)缺乏職業體能教材
職業體能課程的順利開展必須要有教材作為指導。目前福建省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院校中僅有少數院校有職業體能教材。調查發現僅有8所院校使用職業體能教材,占總校數的16%,未使用職業體能教材達到80%,還有兩所為自編教材,教師根據自己的知識和主觀意識編制教材,浮動性大。因而,福建省職業體能課程沒有一個通用、普適的教材。(見表2)
(四)體育場地設施、課程設置不完善,師資力量不足
以《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的通知》中專業分類為依據,總結高職院校有99類專業。每個專業都有其特點和職業需求,從而在職業體能訓練方面要根據專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而出現了體育場地不足,僅僅有跑道和簡單的單雙杠等器械是不夠的。在課程設置中,教育部規定高等職業院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且必修課教學的時數不得少于108學時。通過調查發現福建省高職院校開設兩年體育課時不到總比例的50%。數據表明,只有46%的院校開設兩年體育課程,但受到實訓、軍訓的影響很難達到108學時,54%的院校沒有達到教育部規定的課時量(表3)。同時,每年高職院校的學生數量不斷提升,但教師數量增幅小。據調查分析,福建省各高職院校對于體育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教師的職業素質滿意度低,僅為12%,部分體育教師的體育技能以及職業素養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表4)。
六、福建省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必要性
(一)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決定的
高等職業院校旨在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為一線的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掌握一定的職業體能能力,從而適應未來崗位的身心素質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時,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于課程設置的規定,促進了高職院校開設兩年體育課程不少于108學時,推動職業體能課程的發展。高職以就業為導向,其落腳點是使學生順利進入勞動崗位并可持續的開展工作,而職業體能是基礎,是學生可持續性工作的基本保障。
(二)學生專業學習和就業崗位的需求
高職院校有99類專業,每個職業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不一,教學提倡的“一標一綱”“一標二綱”“一標多綱”的課程標準是以學校總的體育課程要求為基礎,對于不同院系、不同專業涉及的具體體育教學內容有所區別,即職業體能課程要滿足學生專業、職業的特點。不管什么專業的學生都要就業,這就意味著學生必須掌握職業體能的知識,同時也要有職業保健的意識。這些都是學生的專業和職業的需求決定高職院校必須開設職業體能課程。
(三)凸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特色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手段單一,基本以傳統教學內容為主,有的沿用本科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沒有形成高職院校的體育特色教學,缺乏創新性。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兼有高等院學校體育教育和職業院校體育教育的雙重特色,既能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又能夠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職業體能素質。因此,在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課程是一條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滿足職業需求的特色體育教育道路,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特色的必然要求。
(四)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大學生每學年都要進行體測,這治標不治本。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并沒有得到提升,學生只是為了體測而進行“臨時運動”,認為體育課是為了體測而開展。而體育教師將職業體能與學生的職業相結合,明確職業體能課程的用途,廣泛并終身運用在學生的職業上。這使得學生了解學校體育課程的真正用途,能讓學生自主的參與體育運動,而體育教師再進行專業的指導,最終達到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這就相當于將職業體能課程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的一個突破口,與終身體育結合,形成終身鍛煉意識。
七、建議
(一)更新觀念,加強職業體能意識
樹立職業體能的體育教育思想,適應學生職業能力需求。學生改變傳統的體育觀念,明確職業體能和職業生存、職業保健的作用,結合職業對體能的特殊要求進行職業體能訓練,以選擇緊密與專業相聯系、能促進職業體能發展的相關教學內容等。
(二)明確職業體能的分類
目前,對于職業體能的分類沒有統一的標準,這需要學者和高職院校的一線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和高職院校的99類專業以及職業特點進行明確而又全面的分類。教師要了解本校專業設置所需的體能,可以按照工作時的主要身體姿勢、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肌肉力量以及工作環境進行分類。只有分類明確才能使得職業體能課程得以順利的開展和實施。
(三)以職業體能教育思想為導向,構建高職院校體育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資源,是教學內容實施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沿用本科的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和實用性,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體育教材要體現高職體育教育的價值觀特點;制定好職業體能的教材以及所占的課時比例;體育教研部(室)加強對職業體能課程的探討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重視教材內容職業傾向化,增強學生的職業體能,滿足學生在職場上的就業需求。
(四)建設職業體能教育的教師隊伍
學校體育的開展程度以及規模一定程度上歸結于學校的重視以及教師的努力。體育教師是職業體能教育的開發者和實施者,在職業體能教育教學模式構建中起著關鍵作用。加強教師職業體能方面的知識儲備和提高教師職業體能的教學能力,培養一支優秀的掌握了職業體能教育的師資隊伍,這對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參考文獻:
[1]翁惠根,黃喆.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強化職業體能的對策分析[J].職業時空,2008(10).
[2]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5.
[3]胡振浩.高職體育職業體能創新教學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