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偉
摘要:本文以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為例,通過分析比較中高職專業目錄探討中高職專業科學合理銜接的途徑。
關鍵詞:中高職;專業;銜接
中高職的銜接是指同屬于職業教育類型的不同層次的中、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招生考試制度、專業、課程等多方面資源的整合與優化,一體化設計,分段實施,進而實現教育層次分明,相互銜接,層層遞進的教育模式。中職是高職的基礎,高職是中職的延伸。中高職的有效銜接是探索我國系統地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科學、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逐步編制中高職接續專業,推動專業銜接
中高職接續專業的編制,一方面,可以規范現行的中高職專業目錄的大類、名稱、內涵等內容;另一方面,可以為中高職專業的銜接提供參考依據,指導中高職專業的銜接。
(一)接續專業目錄必須以最近年份的《國家經濟行業分類》對三大產業的劃分為依據,并依據三大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重來確定專業大類的劃分。例如,當前我國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產業,而重點發展第三產業;所以接續專業編制時,第三產業的專業大類應放的多一些,第二產業則相對少一些,形成專業與產業的對接。
(二)隨著國家的發展,新興職業不斷出現,接續專業目錄要以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以及1999以后人社部新公布的122種新職業為依據來設置專業。例如2016年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6年修訂)》設置的核化學化工、精細化工等專業都是為服務現代工業而設置的,形成專業與職業的對接。
(三)一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學歷證書是職業教育標準的具體體現,職業資格證書是職業資格等級標準的具體體現。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類型,更要注重職業資格證書的頒布與實施,因此接續專業的編制也要以職業資格標準為依據,明確各專業的職業技能標準。(四)在接續專業與產業、職業、職業資格標準相對接的條件下,再基于現行的中職專業目錄和高職專業目錄,依據市場發展對各層次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及各類技能人才成長成材的規律設置中高職接續專業目錄。明確哪些專業適合于中職畢業后就業,哪些專業適合中高職教育銜接培養,哪些專業適合分段培養,哪些專業適合一貫性培養。對于技術含量低的專業,像傳統農業、簡單制造業、低端服務業不設置相銜接的高職專業,中職畢業直接就業;而對于技術含量高、培養周期長、市場需求量大的專業,要設置相應的高職專業,逐步編制中高職接續專業目錄。
二、充分利用“繼續學習專業舉例”,實現專業銜接
由于國家各方面的發展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多,實現中高職專業的合理銜接,系統培養高技能型專門人才已經從國家到地方達成共識。在2016年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教育部門有意識的增加了“繼續學習專業舉例”一項。“繼續學習專業舉例”一項明確地指出中職的某一專業應接續的高職專業和本科專業。例如中職的“化學工藝”專業列舉的繼續學習的高職專業有“應用化工技術”、“有機化工生產技術”2個專業,列舉的繼續學習的本科專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各中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和參考“繼續學習專業舉例”使得中職畢業生找到對口的高職專業,高職院校招到專業對口的學生。這樣形成中職是高職的基礎,高職是中職的延伸,中高職教育形成一個循序漸進,逐級提升的過程。
三、學習借鑒各種銜接模式,促進專業銜接
在專業銜接的過程中,除了可以參考中職專業目錄的“繼教學習專業舉例”一項,各職業學校也探索了適合自己的獨特的專業銜接模式。例如,烏海職業技術學院依據2010年頒布的中職專業目錄與2004年頒布的高職專業目錄,在中、高職具體專業銜接過程中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相近對接”,二是“拓展對接”,三是“寬口徑對接”。其銜接模式可以理解為:“相近對接”是指專業與專業的銜接,即中高職專業基本一致。例如中職的“工業分析與檢驗”與高職的“工業分析與檢驗”的銜接,或者是中職的“石油煉制”與高職的“煉油技術”的銜接;“拓展對接”可以認為是專業與專業小類或者專業與專業大類的銜接。而“寬口徑對接”則理解為不屬于同一大類的專業的銜接或者是專業與專業群的銜接。烏海職業技術學院中高職專業銜接模式幾乎覆蓋了各種銜接情況,而且也基本能夠實現中高職專業的銜接,具有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因此,各中高職院校也應在行業、企業、學術專家等的參與下,立足專業群的寬口徑銜接,探索適合自己院校的獨特的專業銜接模式,不僅能夠增強學校的特色專業建設,而且也有利于學校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娜,張克營,王紅艷,史洪偉,王聰,耿濤,劉喬.合作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工類課程教學思考[J].廣州化工,2018(14).
[2]金澤龍.中高職銜接“立交橋”架構的現代學徒制模式實證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5(20).
[3]薛瑩.中高職貫通專業課程銜接探討——以上海電子工業學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