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欽 王健坤 時勝楠 李晨曦
關鍵詞:體育專業學生;健康心理行為;成因;探討
一、前言
2018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倡導學校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指導綱要》為高校體育教學提供了改革方向和理論。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通過探討體育專業學生健康心理行為形成的成因,研究其原因,并獲得一定見解,以期為高校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提供參考價值。
二、體育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體育專業學生的人格特征
通過利用MBTI這一性格測試工具,對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進行調查測試發現,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中性格外向比例遠遠大于普通專業學生,主要體現為體育專業學生學習成績就是競技水平,因此體育專業學生通常為尋求競技水平的突破刻苦訓練,面對困難無所畏懼、迎難而上、敢于拼搏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這就很容易形成主動型、外向型性格,同時體育考試和比賽內容都具有嚴格的體育競技規則,是保證競賽公平公正同時體育規則也是維護體育自治以及高效解決體育糾紛的考慮。對于參加體考體育生而言違反規則的處理是取消比賽成績或更嚴肅的處分。因此對于體育生就要求去了解體考規則、遵守競賽規則并維護規則同時在平時模擬考試時候教練也會將違反規則的后果立竿見影的擺在了體育生面前。因而體育專業學生遵守規則、公正公平意識較強。
(二)體育專業學生的人際交往水平
事實上體育專業學生通常會老師們當成傾訴對象,同自己喜歡的體育老師傾訴各種生活學習的壓力,因此體育專業學生的壓力可以在老師哪里得到一定的釋放同時也養成體育專業樂于傾訴,敢于傾訴的習慣。從體育專業學生的角度而言,注重團隊意識,他們做為一群有著一個共同事業努力的學生,同學之間可以獲得共同的話語,在交流中學會以己度人,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同時對于體育技能較好學生會自發的將自己的運動技巧傳授給較差的學生,體育技能較差的學生敢于去問去思考,相信萬事萬物總有解決的辦法。因此體育專業學生在大學中少出現抑郁和孤僻存在。
(三)體育專業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
體育通常是帶有競技意義的,體育專業學生中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同學會在體育上容易找到獲得感和自信,而對于先天在身體素質上較差的學生而言,在面對考試壓力和老師督促。這部分學生會通過自己的方式讓自己找到進行體育訓練的自信,并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從而在體育成績取得突破,因此這部分學生在困境下確立針對困境條件下最有效的心理調整方法。在困境中重新找到自信點,快速見效進行心理調整和心理控制。以奪取優異成績為主要目。同時為提升學生競技水平,體育專業學生通常會繼續一些高強度或高密度的耐力訓練,而在耐力跑達到一定強度后,體育專業學生身體會迎來“極點”表現為兩腿發軟、全身乏力,呼吸困難的情況,而在“極點”出現后,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毅力堅持下去,一直達到軀體系統神經機能水平達到了新的動態平衡,生理機能低下綜合癥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這時,人體的動作變得輕松有力,呼吸變得均勻自如,因此,體育生在這個過程中能清晰感受生命的微妙。很好的讓體育生明白生命的寶貴。
三、普通專業學生心理行為培養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學習成果評估機制
完善的學習評估機制,參照體育專業學生體育評分標準,建立定性成績標準,用于日常成績評估。能讓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感受到自己學習成績的提升,并隨時明確自身的優缺點,從而增強學生獲得感和自信心。
(二)開設大型互動體育游戲課程
以體育游戲課程為載體,滿足普通學生活動的需要,提供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培養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質,通過智力游戲提升普通學生認知能力;通過創造性游戲滿足了普通專業學生的心理需求,培養普通專業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通過競技性游戲提高學生競爭意識迎難而上、敢于拼搏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通過障礙性游戲培養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
(三)加強生命價值觀教育
開始珍愛生命課題講座,通過理論和體育實踐兩個途徑使大家明白生命來之不易,珍愛生命,珍愛自己。
(四)優化普通專業學生體育運動模式
建設以宣泄為主的體育心理健康中心,通過拳擊、吹氣球、跑步等強烈的運動方式,將長期壓抑在內心的憤怒、緊張、煩悶等不好的情緒進行宣泄,從而達到心理調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涵淑,王馨蕊.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及體育對培養其心理素質的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2(10):195.
[2]劉日良.高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探究[J/OL].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2019-06-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90513.1133.012.html.
[3]呂云婷.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J].才智,201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