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慶
摘要:本文通過資料綜述法就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并詳細闡述了體育課程促進心理健康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體育課程; 學生; 心理健康
一、體育課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體育課程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是身心全面發展,增強體質,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和技術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過程。它能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發展學生的身體基本素質,提高體育基本技能。通過體育課程培養學生勇敢、果斷、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友愛、維護集體、默契協作等高尚的思想品德。體育課程在學生運動過程中如何實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呢?主要包括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培養、體育習慣的養成、意志品質的培養、調節情緒、豐富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增強理論知識健全人格等。
(一)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體育課程是在運動場上進行的,課程內容本身絕大多數都是以集體為基本條件的,在集體活動中通過口令或信號指令全班學生共同一致做必要的動作,保持整齊隊伍,維持統一秩序,嚴格聽從口令。體育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好奇心,為集體榮譽爭取勝利的決心,加強組織紀律性和集體觀念,通過共同的身體活動培養具有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的優良品質。事實證明,平時比較一般的學生,因在某項運動中產生了興趣,經過刻苦訓練取得好成績,從而逐漸轉變了思想,增強了信心,性格開朗,情緒變好,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融洽了。因此在體育課程中能使人際關系得到更好的體現,同時也是治療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資源。
(二)調節情緒、豐富情感
體育課程有助于培養積極的情緒情感,積極的情緒情感又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而心理健康是個體能夠健康發展與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個體作為社會成員之一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更是個體成功和適應現代化社會、充分發展自己的有效手段。首先,體育課程能使學生有良好的情緒體驗,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與主觀良好感。其次,體育課程包括一些康復和醫療體育的內容,具備心理治療的效果。比如治療抑郁癥和有助于消除焦慮癥等。第三,當學生對體育課程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它能夠產生廣泛的興趣、好奇心,這是自覺學習的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增強理論知識健全人格
體育課程中包括體育理論常識的教育。大學生活潑好動,有很強的求知欲望,為符合學生這一心理需要,體育課程理論課上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傳授的同時,講解國內外的體育形勢、體育新聞、競寒裁判知識等,還增設運動衛生、體育保健、體育鍛煉中的自我監督與評價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
二、體育課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一)智力發展教育方法:通過體育課程教學一般或專項的身體練習,使學生了解智力發展規律,分布特點及自身的發展水平,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運動功能,提高記憶力、思維反應敏捷性和靈活性,挖掘智力潛能。
(二)情緒穩定教育方法:通過體育課程教學使學生了解本身情緒的正常值及其變化特點。并采取有效的調控手段,使學生在運動負荷的變化中,獲得極大的舒適感、力量感、美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從而經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樂觀情緒,形成適度的情緒反應能力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防止焦慮、躁郁和癔病等心理疾病的蔓延。
(三)意志堅強教育方法:通過體育課教學,使學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功中的作用及自身意志品質的點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克制不良欲望,抵制游戲的不良影響,勇于克服心理潛在的壞習慣,戒除已有的不良嗜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
(四)社會和人際關系教育方法:通過體育課教學,使學生逐步認識人的本質和達到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在小團體的練習與競爭互動的群體中,能夠與人和睦相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客觀的評價自己和他人,和善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防止“社會恐怖癥”“性格孤僻癥”等心理疾病的發生。
(五)人格的健康教育方法:人格教育是著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品質的培養。在體育課程教育中,使學生了解健康人性的標準,及其自身的個性特點,通過有目的的預期訓練,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健康、積極進取的統一人格,克服自卑感、孤獨感、嫉妒心、攀比心、依賴心,避免人格障礙所引發的心理疾病。
體育課程想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還應采取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如,改變練習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利用即時反饋信息及時評價;注意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在體育課上將部分教學內容由學生自己組織實施,并引入競爭機制;增加挫折培養意志品質;戰勝自己、超越自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陶冶情操,培養社會情感,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他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季瀏.全國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教材.體育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0.3.
[2]董奇,陶沙.動作與心理發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
[3]焦艷.談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