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干干


摘要:運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文獻資料法,對廣西部分高校大學生籃球裁判員的學生專業類別,以及參與執裁社會業余籃球賽事的參與形式、賽事主辦方的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等幾方面進行調查,分析社會、學校和個人三個方面促成高校學生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互動的因素。綜合分析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參與社會籃球賽事的執裁對業余籃球賽事的推動情況,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間存在的聯系,以及對高校學生自身執裁能力的影響。為學校培養體育人才以及高校學生與其他賽事的互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互動
學校體育是全民體育的基礎,全民體育的發展離不開學校體育,高校學生走出去的同時也將社會體育帶進高校。對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的互動研究就是以此為依據。學校體育的發展與社會體育的需求導致參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執裁的大學生不僅限于體育專業學生。
一、研究對象概述
(一)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
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的組成,有體育專業學生,體育專業學生中有籃球專項的也有非籃球專項的,同時也有非體育專業學生。
(二)社會業余籃球賽事
社會業余籃球賽事是指:社會范圍內,學校范圍外的非專業籃球運動員參與的籃球賽事。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和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三所學校為高校學生范圍,將在廣西南寧市李寧體育園舉辦的業余籃球賽事作為學生籃球裁判執裁實踐對象,以三所學校中經常在李寧體育園參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執裁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在廣西民族大學圖書館和知網進行文獻資料的檢索、搜集和整理,提供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針對在經常在李寧體育園參與籃球賽事執裁的29名高校學生和籃球賽事的主辦方相關工作人員分別設計《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參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互動研究學生調查問卷》和《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參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互動研究主辦方工作人員問卷》。對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發放問卷29份,回收29份,回收率100%,對賽事主辦方相關工作人員發放問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
3.訪談法:對研究對象中三所學校的部分學生籃球裁判員、籃球賽事主辦方的部分工作人員進行訪談,并針對于調查問卷相關的問題設計訪談提綱。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參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結果與分析
參與執裁的高校學生情況分析:
從表1可知,所調查的參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執裁的高校學生中,廣西民族大學的學生最多,分析其中原因發現,廣西民族大學設有體育專業,經過訪談得知,廣西民族大學參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執裁的學生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其中,體育專業學生的專項有籃球、氣排球、武術等,可見,非籃球專項的學生積極參與籃球執裁活動,體現了社會體育發展情況下,對體育專業學生一專多能的需求。可見,隨著學校體育不斷發展,對體育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僅限于體育專業,高校體育環境對非體育專業學生的影響,導致其愛好體育活動,積極參與籃球裁判活動。在校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體育活動實踐,鍛煉自己體育專業能力的同時,也可以為社會體育活動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高校學生參與執裁的途徑
從表2可知,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通過同學和朋友獲得機會,參與執裁社會業余籃球賽事的人數最多,占比58.6%;通過學校或者老師參加的有34.5%的人;有6.9%的人是自己通過一些中介或者在網絡上看到的廣告等方式參加。通過對部分學生的訪談發現,大部分的學生樂于通過選擇同學和朋友獲得執裁機會,是因為學生認為同學和朋友之間關系較好,能信得過。雖然有34.5%的學生是通過學校或老師介紹的,但是在與學生面對面訪談中得知,部分學生是不愿意跟老師去執裁的,是因為部分教師給學生的報酬太低,自己占據了大部分報酬,導致學生逐漸反感這一類教師。通過對賽事主辦方的工作人員的訪談得知,主辦方大多不愿意通過打廣告等方式,來尋找籃球裁判員,這樣對裁判員完全不了解,擔心比賽無法順利完成,因此學生通過自己尋找來獲得執裁機會的人數最少。
(三)高校學生參與執裁的目的
高校大學生參與社會業余籃球賽事執裁的原因有很多,被選擇最多的原因是可以鍛煉自己的執裁能力,可見大學生參與社會執裁的動機很正確,大學生在校園執裁的籃球賽事相對于社會業余籃球賽事,比賽中對抗強度較低,社會業余賽事對球員的約束力較低,球員情緒化程度高,對于裁判員臨場能力的鍛煉有著明顯的差異。同時隨著社會體育的發展,對體育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要求體育人才具有更扎實更專業的理論知識儲備和較高技術水平,在這個背景下就需要大學生體育愛好者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
(四)高校學生參與執裁的時間
從表3可知,所調查的學生中選擇在雙休日和節假日外出執裁的最多,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時會對學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上課時間參與執裁活動,對學業的影響最大,有甚者會荒廢學業,大學生應當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盡量在保證學業的情況下參與外出執裁活動,若能做到學業和社會鍛煉兩不誤,則能夠兩全其美。
(五)社會業余籃球賽事主辦方情況
1.選用在校大學生的原因
從表4可知,選擇賽事級別低的有66.7%,是因為這類業余籃球賽事多是公司或者單位的內部賽事,不在市籃協的管轄之內,如廣西大錳公司、廣西OPPO公司運動會等;60%的主辦方考慮賽事經費原因,認為高校學生的勞動力廉價,同時看重學生的責任心強和學生抱著鍛煉能力的目的。
2.主辦方對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的滿意度
從表5可知,主辦方對高校學生裁判的滿意度很高達到了73.3%,可見高校學生是在具有一定執裁能力的情況下外出執裁的,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豐富的校園籃球活動對學生裁判員的鍛煉起到一定的作用。認為高校裁判員不能達到滿意要求的有26.7%,經過訪談得知,學生在執裁過程中出現抽煙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裁判員形象,另外部分裁判員臨場能力不足,導致緊張不敢判罰,出現錯判漏判的現象。綜合來看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的綜合能力是值得肯定與贊揚的。
四、結論與建議
《高等教育法》第56條規定,高等院校應當對學生進行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給予支持和鼓勵,并進行積極引導和管理。所以,高校學生參加社會業余籃球賽事執裁是有理論依據的。學校應當大力支持,高校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前提下能夠積極學習與專業無關的籃球裁判知識,應當值得提倡,說明“搞體育”已經不是體育專業學生的專利了。大學生應當積極鍛煉自己,為步入社會多做準備。
高校學生參與執裁社會業余籃球賽事,都是臨時被招募的,主辦方也不會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由于業余賽事對球員的約束力較低,球員容易因為判罰問題遷怒于裁判員,對裁判員的人身安全造成影響。需要主辦方在賽事準備會議上著重強調這一問題,同時也需要裁判員努力提高執裁能力,提高對比賽節奏的掌控力,減少錯漏判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