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 王素玲
摘要:本文從化肥農藥污染、牲畜養殖污染、塑料污染幾個方面對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進行闡述。從管理角度與治理技術、環保意識等方面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治理建議。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環保意識
農業面源污染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時引起發達國家的重視,隨著其污染程度和影響范圍的逐年快速增加,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其危害性。
2010年張家口市COD排放總量93005t,工業源排放9958t,生活源排放15612t,農業源排放67407t,農業源排放的COD占全市總量的72.5%,是工業源COD排放量的6.8倍,是生活源COD排放量的4.8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張家口市氨氮排放總量為6293t,工業源排放932t,生活源排放量3026t,農業源排放2325t,農業源排放的氨氮占全市氨氮排放量的37%,是工業源氨氮排放量的2.5倍。可見,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張家口市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尋求面源污染的治理方法尤為緊迫和必要。
一、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
(一)化肥農藥污染
近幾十年,糧食產量和化肥農藥施用量的不成比例的增加,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導致了農業自然資源的退化和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牲畜養殖污染
張家口壩上地區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牲畜養殖業,尤其是家庭式養殖居多。與此同時,牲畜糞便帶來的污染日益嚴重,2010年張家口市農業源COD排放67407t,牲畜養殖業COD排放總量為67365t,占農業源排放總量的99.9%。養殖場對牲畜糞尿處理都達不到規定的標準,而家庭式的養殖散戶,根本沒有對牲畜糞尿技術處理的意識。未處理的糞便污水直接排入水體和土壤中,產生硫化氫、二甲硫醇等惡臭氣體,造成大氣、水體的嚴重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三)塑料薄膜污染
近十幾年來,張家口地區農業尤其是蔬菜栽培方面塑料薄膜的使用數量逐年增長。農用地膜覆蓋具有保水、保溫、保肥、抑制雜草生長等優點,但用過的農膜廢棄于田間地頭。農膜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學物質,自然條件下,需要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可能完全降解。當土壤中長時間含有過多廢舊農膜時,適合耕作的土壤層結構被破壞,嚴重影響土壤中的水分滲透、與大氣的氣體交換,降低了土壤抗旱能力和作物的生長,最終降低農作物的產量。
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資金不足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補貼在財政支農資金上占有較大比例,政府劃撥的環境治理資金,并沒有專項用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部分。在河北省范圍內張家口地域遼闊,農業面源污染較為分散,投入大量資金很困難。
(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度較大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與點源污染的排放集中、污染源易識別、污染結果易監控的特點相比,面源污染具有隨機性大、影響因素多、潛伏周期長、廣泛性、難監測等特點。因此,在治理和控制上難度較大。另一方面,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為增加產量而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危害物質,對污染的嚴重性認識不高。
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議
(一)積極探索市場機制的治理措施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可嘗試采用降低源頭污染,調節化肥、農藥及農用地膜的使用量,走生態農業之路。通過提高無機化肥的價格、降低有機化肥的價格,鼓勵農家肥的使用,提倡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使用;對于農藥的使用,應根據當地土壤結構、農作物的特性,病蟲害的種類,科學用藥,使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格控制對應農藥的配比、正確的施用方法及有效的施用次數。
同時為有效控制化肥農藥和農用地膜的使用,可借鑒國外經驗,政府嘗試下撥專項資金,采用稅收和補貼等市場機制加以獎罰。比如對那些有較強環保意識的,在農業操作過程中因少施用化肥農藥而引起的農作物減產的農民給予獎勵或風險投保,從源頭控制農民的施用量。同時采用資金補貼加強廢棄地膜的回收,短時間內提高廢棄地膜的回收率。
(二)加強對化肥農藥安全法規的立法及執法力度
在農業化學品的使用方面要加強環境立法,使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農民在購買化肥農藥時,90%的包裝上沒有施肥指導說明,或者說明不具體、不科學,造成用量不當,導致過多施用或施用次數增加形成污染。因此,可以細化對化肥農藥生產的法律和法規。
除了加強立法,提議我們的執法人員要嚴格執法。個別公民不守法并不是因為我們的法律體系不健全,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不正確作風讓部分人失去對法律的權威公正的信任和懷疑。
(三)加強民眾環保意識,促進民眾參與防治
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轉變農民“重視經濟利益,忽視生態環保”的觀念尤為重要。一定讓他們意識到農業面源污染給自己及子孫帶來的危害,明白污染的預防比治理更重要。要深入農村,首先選拔培訓環保意識強,文化水平高的農民為環保宣傳員,因為對當地群眾來說,他們的宣傳更有感召力和說服力。以這些宣傳員為主力,通過媒介宣傳、講座培訓、發放宣傳冊等多種手段,提高當地農民的整體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徐建芬.浙江省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2
[2]金書泰,沈貴銀.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困境擺脫與綠色轉型[J].改革,2013(5): 79-87.
[3]楊麗霞.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中政府監管與農戶環保行為的博弈分析[J].生態經濟,2014(5):127-130.
[4]吳巖,杜立宇,高明.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其防治措施[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1):64-67.
[5]阮興文.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制度機制探討[J]生態經濟,2008(7):56-58.
[6]涂仕華,吳羅發.農戶參與農處面源污染防治的調查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10):166-16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張家口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與市場協調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8110)。
作者簡介:孫林(1973-),男,漢族,河北沽源人,大學本科,職稱:副教授,畢業院校:河北師范大學,畢業專業:化學教育,工作單位:宣化科技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化學教育。
王素玲(1974-),女,漢族,河北遷西人,學歷:大學本科,職稱:講師,畢業院校:河北師范大學,工作單位:宣化科技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化學化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