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興
【摘? ? 要】為了充分利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差異資源,我們強調教學要由“教師控制”轉向“重心下移”。具體地說有兩層意思:一是教師的教學預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適時調整,以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為重心;二是要把數學問題“放下去”,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生差異?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8.095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學生無論在認知水平、意志品質、情緒情感、行為習慣等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如何克服學校教育追求完全趨同、整齊劃一的弊端,正確地看待和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為每一個學生構建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目標設計體現差異
學科知識在教學中是“育人”的資源和手段,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始和歸宿。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其全面性,又要兼顧學生的差異。目標設計中的差異性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要有具體目標意識,根據學生需求和實際情況來制定具體目標;二是要有彈性目標意識。要設定目標區間,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達到這個目標,要有“類”學生,有了“類”學生就有“類”目標;三是要有遞進目標的意識,目標間有遞進關系,即第一節課解決什么問題,第二節課要在第一節課的基礎上達到什么目標;四是要有隱性目標的意識,如在筆算教學中,除了學會筆算方法,還要能體會到規則意識;五是要有彈性目標意識,有時很難精確界定“彈性”的標準,但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這一意識,用滲透的、彌漫的方式來逐步達成目標。
二、學習方式關注差異
從學習的角度來講,每個學習者都是通過自己來接收、處理信息并做出反饋的,但接收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方式、速度不盡相同,做出反饋的方式也不同。這種差異就決定了不同的學生適合的學習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實踐中我發現,自主學習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能使不同認知水平、思維習慣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循著最有效的途徑進行學習。
我曾在課余時間跟學生交流,學生說:他們感興趣的一般是每一單元的前面幾節新課,之后的大部分練習課、復習課意思不大。學生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給我更改革課堂教學壯了膽。于是,我每單元的前幾節新課用足力氣上扎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讓學生多說、多問、多議,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理解知識本身的價值,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之后的課,大多采用自學的方法,一般在前一天布置自學內容,稍復雜的就給學生列一些自學提綱,簡單的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學整理提綱,并把自學時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要求學生試著用自學到的本領練習書上相應的習題,檢驗自學效果;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去發現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這樣做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數學材料、自我組織數學學習活動及自我檢查與評價能力。數學課堂成了學生交流信息、展現自我的場所。不過,這樣的學習方式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個別學生學習態度不認真,自學不到位,比不上教師精講之后的效果。這也提醒我需要考慮不同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
三、個體指導因人而異
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是數學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為了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根據平時的表現,我把班上的學生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學生思維敏捷、活躍,能緊緊跟上學習節奏。他們在課堂上善于傾聽,善于思考,也善于表達。第二類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很快,但往往認知粗略,不求精進,略懂皮毛后就不愿參與課堂教學,對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透徹。第三類學生屬于比較“大眾化”的那一類,能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課,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也能說上幾句,但涉及到課外知識或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時,就很難有所表現了。
如何使每一類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呢?我們的做法是:第一類學生教師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們有更強的求知欲、探索欲。同時,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激發、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類學生要從激發他們潛在的好勝心、上進心,當他們自以為已經全部學懂時,教師就可多做提醒: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你能說得跟他不一樣嗎?當他慢慢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后,就能從中品嘗向同伴學習的樂趣與勝利的喜悅,那份“開小差”的心思也就逐步被拉回了課堂。第三類學生之所以在討論問題時難有表現,關鍵在于他們“肚子里的貨”太少,由于平時看的課外書少,也不善于觀察事物,對書本以外的知識掌握較少,所以家長和教師可共同努力,培養他們看課外書的興趣,提醒他們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
四、任務安排尊重差異
學生的作業安排也要充分尊重差異。首先,任務的設計可以分層:第一種方式,分層選擇練習,呈現練習題庫,教師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選擇建議。第二種方式,鼓勵學生自帶一本課外數學讀物(根據具體情況,教師也可提供),每節課的后10分鐘,基礎弱的學生練習回味前面講過的學習內容,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可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其次,具體練習可以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縱向延伸。基本問題解答后改變題目的條件,怎樣解答;如果改變題目中的問題,又怎樣解答。橫向展開,從多種角度、多種途徑進行解題。三是逆向回轉,從順、逆兩個方向思考問題。四是一題帶一類或對比,溝通聯系。在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和指導。
五、評價多元激活差異
當我們用統一的標準,單一的形式去評價學生的作品或課堂表現時,不僅是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與鮮活生命的忽視,更會大大地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扼殺學生的創造性與個性的發展。因此在數學學習的評價活動中,我總是努力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尋找他人的閃光點,并探尋用不同的方式開展評價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成功的喜悅,得到不斷的激勵與發展。
例如,我們嘗試采用奇效棒棒糖、個人積分與小組積分交相輝映、享受每次思考的幸福等方式來激勵各個層次的學生。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引導他們用比較專業的語言,通過自評、組評等方式進行評價。
教學“重心下移”,需要教師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差異,充分利用差異資源,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舞臺上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