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宇
【摘 ? ?要】小學合作學習法作為一種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在各個教學階段和不同學科課堂中都有較為廣泛且有效的運用。今天本文則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首先探討構建運用小組合作法的原則策略,其次再探討可行的小組合作開展模式,致力于為教師們帶去教學實踐上的啟發。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模式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1.178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除了一般的教師演講式講解外,教師積極開展師生、生生互動合作的小組學習教學活動也是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一方面,針對數學解題思路的多樣性和數學內容的復雜性,教師能夠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法來集中學生的想法和觀點,從而克服數學中的難點。另一方面,小組合作教學能夠分擔教師的負擔,推動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建立,有利于素質教育觀念的落實。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點出發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要求
(一)教師積極參與
除了師生型的小組合作必須要教師參與并成為合作的一方外,在生生的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的監管、指導職責同樣不能缺失。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自己尚未形成系統化的學習策略,沒有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策略,所以教師無疑是他們的學習之路點亮照明的燈塔。因此我們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積極地成為學生合作學習過程的引路人,一方面在學生遇到合作問題、數學難題的時候,給予學生思路上的指導和鼓勵,為學生帶來有效的啟發和幫助。另一方面,對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譬如秩序混亂的問題等,教師要進行及時的干涉和糾正,幫助學生重新調整合作學習的軌道,回到正確的學習之路上。
(二)合作具有提升性
合作的目的是集合群體的力量來解決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或者完善個人單一的學習思路。這也就是說,我們教師不應當將合作學習用在解決幾加幾等于幾這種簡單問題上,而應當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性、多層次性價值,幫助學生完善和豐富數學學習的思路。如果教師不顧場合、內容而盲目地開展合作學習,不僅難以發揮合作學習的基本價值,甚至還會造成學生學習時間和資源的浪費。因此教師應當堅持小組合作運用于實踐性強、綜合程度高、提升要求高的數學思考題中,幫助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數學的綜合能力,并在數學思維和觀念上獲得突破性改變。
(三)重視合作秩序
由于小組合作學習中會運用到許多的數學資料,牽涉到許多的學生個體,再加上小學生缺少合理處理和應對合作學習困難的能力,所以常常會給課堂教學的紀律和秩序造成威脅。而秩序和紀律作為提升合作學習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必須要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全過程中積極發揮作用。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對學生如何保持秩序、保持怎樣的秩序做出指示,填補學生觀念中關于合作秩序的漏洞。另一方面,教師要借助學生群體的力量,設置監督員或者鼓勵成員之間相互監督和糾正,以學生的力量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營造合作小組之中相互競爭和協助的氛圍,推動秩序化的課堂進一步建立。
二、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優化小組構成,增強合作學習的效果
如何組織人數合適、人員合理、目的明確的學習小組是學生開展高效合作學習的第一步。首先,對于小學階段開展的合作學習,教師應當將人數控制在3—5人,一般無特殊條件要求時,教師可以以前后座位的四人為一個小組,既避免了學生走動組隊的時間浪費,又增強了小組之間的可合作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教師要充分考慮合作人員之間相互補充和相互配合的可能性。每一個小組的成員應當具有不同的特性,從而利用異質性搭配過程的進行。例如外向學生與內向學生搭配,善于計算的學生和善于思考的學生搭配,以此來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完善與提高。按照不同的培養要求來構建小組,有利于細化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獲得個性化的進步。
(二)豐富合作形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一方面,教師要以當前教學中常用的合作學習模式為基礎,積極地進行改進和優化,幫助學生從傳統學習模式中收獲全新的學習體驗。在師生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積極嘗試除師問生答以外的師生合作模式。譬如教師可以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活動,將課堂教學劃分為幾個板塊,將其中一到兩個簡單板塊的任務交給學生小組,讓他們在課前提前準備要講解的內容,然后在正式教學中,由學生來嘗試對這部分進行分析講解、提問互動和作業布置等。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構建合理的競爭合作學習策略,賦予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競爭性特色,培養學生合作中競爭、競爭中合作的意識與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道數學題目,讓一個小組的學生思考解法,看看哪一位學生的解法最多,哪一位學生的解法最優,以此來推動學生形成競爭性合作的意識。
(三)做好合作評價工作,積累實用的經驗
小組合作學習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較為陌生的學習方法,所以他們一般缺少理論和實踐上的實用經驗。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后的評價改進工作,一方面客觀地對學生合作中的表現、策略和成果做出評價與判斷,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從合作學習中積累契合自己發展特征的學習經驗、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例如在安排學生合作學習思考三角形的特性時,教師先要走動觀察,了解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積極性和參與度,并認真記錄下學生合作中的典型失誤和出色的一些環節。待學生討論研究完畢之后,教師再選擇小組代表來匯報自己的成果,并根據小組的結果進行簡單的提問,了解學生基本的思考思路。對于學生的成果,教師要對其中錯誤的地方進行糾正,對正確的部分進行表揚。并且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小組,教師還要形成不同的評價語言。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形成鼓勵贊美的語言,對較優秀的學生,教師要形成勉勵嚴格的語言,為每一位學生創造個性化的進步機會。
總而言之,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能夠開花結果,需要的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不懈努力。教師作為課堂中主要的參與者和指導者,需要積極構建學生展示的平臺,引導學生轉變學習的思路,推動學生從“只會聽、只能聽”向著“能聽、會說”的方向發展。當然,這些教學工作的落實過程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原則基礎上,教師要積極構建教法規范化、科學化和高效化運用的框架,幫助學生在小組合作教學的課堂中積累豐富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鄭勢佳.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31(6):137-139.
[2]魏新慧.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