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冰純
【摘? ? 要】核心素養下,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手段,更是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應用能力的最好辦法。針對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缺乏有效性、學生的朗讀準確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況,語文教師應該找出朗讀的亮點,培養學生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引入最優的朗讀境界,真正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有效參與,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習表達,提升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效朗讀? 探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121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但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朗讀往往成為匆匆過客,缺乏有效性,學生的朗讀準確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況普遍存在。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引入最優的朗讀境界,真正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有效參與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老師要想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創設情境教學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老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桂林山水的景色,然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對應的句子并進行朗讀,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也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融入情境中,教學的難度也會隨之減輕。
二、有效指導,提高朗讀的教學質量
朗讀即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有效的朗讀教學能夠展現課堂魅力,打開學生的智慧之門。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加強朗讀指導,給予學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應該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掌握更多的語言表達方式,真正地學會以聲傳情;還應體現朗讀的藝術性,變抽象文字具體化,來刺激學生的興奮點,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性格特點,進行朗讀的有效指導,講究方式方法,看重時機選擇。有的時候,通過動作表現文本內容,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迅速地提高教學成效,不斷地優化互動效果。
三、正確選擇朗讀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朗讀的主體,老師要在課堂上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教學《安塞腰鼓》一課,老師可以在學生朗讀時配上腰鼓的旋律,讓學生隨著音樂,感受到整篇文章的情感和美感。對于角色對話較多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從中體會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從而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例如在開展閱讀訓練《白楊》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訓練,讀出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豐富情感,充分感悟人物內在的精神,促進學生對主題理解。在具體朗讀訓練時,教師不妨采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揣摩每段閱讀內容中爸爸神情與心理的變化,充分體會到嚴肅親切中的循循善誘,讓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鮮活起來。結合學生的特點使用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朗讀主動性。
四、增強學生朗讀自信,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者,語文教師要采用合理措施,增強學生朗讀自信,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首先,教師要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一些學生在朗讀訓練中由于性格原因而缺乏信心,教師一定要及時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信心。對于朗讀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針對朗讀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認可。學生受到教師的贊揚之后,心理會逐漸變輕松,解決緊張害羞等問題,在以后朗讀訓練中更加有自信。其次,教師要意識到朗讀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步登天,要對學生有耐心。朗讀能力的培養要注意以下三點:(1)朗讀訓練要從小抓起,越早越好。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興趣更容易培養,教師要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進行朗讀訓練。(2)教師要給學生適當表揚,培養學生朗讀興趣。教師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朗讀積極性,所以教師一定要多對學生進行鼓勵性教學,特別是自信心缺乏的學生。教師也要及時指出學生的缺點,對學生朗讀的發音咬字進行糾正。教師也可以通過舉行朗讀比賽激發學生主動性,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更有助于朗讀教學工作的進行。(3)發揮榜樣的力量。學生中不乏朗讀能力出眾的學生,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做正確示范,給其他學生起到帶頭作用。
五、優化朗讀教學,實現有效地“讀”
要改善當前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提高朗讀教學的教學效率,一方面要給予學生明確的朗讀目標和要求,讓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有目的地讀。例如在學生剛開始學習課文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生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每一個字、詞、句,也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朗讀。有了目標和要求,學生就能從讀中真正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第二方面是發揮教師的范讀作用。教師的閱歷比學生豐富許多,在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前,首先要給學生示范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讀,如傷心地讀、高興地讀、生氣地讀,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范例,有了范讀的指導,才有利于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第三方面是重視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例如可以提問學生:“讀了這一片段,你有什么發現?”或者“你有什么體會?”也可以是前文中提到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那么學生就不再單純地為了“讀”而“讀”。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真正能夠從讀中感悟,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總之,要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教師應明確學生朗讀的目標,運用有效的朗讀指導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實現真實有效地“讀”。
總之,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手段,更是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應用能力的最好辦法。吳忠豪教授指出,朗讀是語言學習的最好方式,形成語感,將課文語言轉化成學生的語言。因此,語文課上,朗讀要貫穿始終。語文教師應該找出朗讀的亮點,融入自身情感,激發學生熱情,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有效朗讀,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習表達,提升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學科素養與學習能力得到綜合發展,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楊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應用情境創設的實效性以及藝術性分析[J].讀與寫,2017(02):77—78.
[2]潘會秀.小學語文的有效朗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的方法探討[J].課堂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5):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