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琴
【摘? ?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會出現(xiàn)一些語文底子薄、語文素質差、學習積極性低的學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困生”。素質教育改革要求我們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尤其是學困生。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轉化學困生的工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困生? 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8.094
所謂學困生,是指那些智力發(fā)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為、環(huán)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們出現(xiàn)知識斷層,在正常教育環(huán)境中學習效果差,未能達到學校教育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的學生。加強對學困生的轉化,不僅是教育工作者職業(yè)道德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是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從傾注人文關懷、真情鼓勵、探索適宜的學習方法等方面談論了在語文教學中做好學困生轉化的有效策略。
一、傾注人文關懷,開啟心靈
俗話說:“澆樹澆根,育人育心”。教育家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轉變學困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傾注人文關懷,師愛付出與流露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合作心靈溝通的過程,它貫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終。
學困生有著獨特的內心世界,他們比那些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愛心傾注,他們像彎曲枯黃的幼苗需要雨水滋潤,需要陽光溫暖一樣需要我們老師的尊重和關愛。平時要把目光更多的關注在學困生身上,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多溝通交流。多一個關心的眼神;多一句問候、了解;多一次閑談家常;多一次游戲活動的參與,都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親其師,自然信其道”。心的距離近了,不論是教學的實施還是教育的達成,學生自然就會欣然接受,對你敬愛有佳。
面對學困生出現(xiàn)的學習上的差異,行為上的差異甚或嚴重的行為過失,教師要學會設身處地正確認識、理解和誘導,要站在“人”的角度尊重他們的人格,對可取之處應予及時肯定,切不可以“恨鐵不成鋼”,用過激的言行刺傷他們的心靈,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破罐破摔”。愛默生曾中肯地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
二、正確對待學困生,幫助學困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自人類誕生以來,個體的差異就普遍存在,同樣,在語文教學中也不例外。教師要客觀地認識到學困生的產生是必然的,從而正確對待學困生,幫助學困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使他們自信、樂觀、堅強地面對學習上的困難。首先,語文教師在每接任一個班級時,應及時敏銳發(fā)現(xiàn)本學科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教師不能一味地歸咎于學生懶惰和散漫,而應該給予及時的幫助和鼓勵,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其次,初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是較敏感的青春期,自尊心極易受到傷害,同時也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肯定。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困生普遍存在自卑、沮喪等悲觀心理。教師要根據(jù)初中生的年齡特征,結合學困生的心理特點,采取多鼓勵、多關心、多肯定、多了解的方式,拉近與學困生的距離,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同時,采取一對一的政策,盡可能主動單獨地找學困生談心,了解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惑和難處,找到“困”的根源,并著手解決。筆者班上的一名學困生原本上課時總是積極發(fā)言,但有幾日他上課總是發(fā)呆,且課間時間也不愛說話了,筆者注意到這點后,課后找他了解了情況,原來他之所以有這樣異常的表現(xiàn),是因為他的父母離異了。筆者開導他說:“父母離異是父母的事情,但是爸爸媽媽始終都是愛你的,你只要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會高興了。”通過這樣的溝通交流,學困生就會感到老師在時刻關心和幫助自己,從而獲得學習的動力。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一起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比如可讓四到五位學生與一位學困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學困生解決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以規(guī)定的時間為考察期限,看看哪個組的學困生進步最大,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通過這些措施,學困生能感受到老師和同學都在幫助自己,從而建立起積極向上、努力勤奮的健康心理。
三、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
我們在讀小說、看電視的時候不難發(fā)現(xiàn),章節(jié)、劇集之間往往是設在情節(jié)向前推進時,這樣暫時掛起就會讓讀者、觀眾產生一種期待的心情,同樣這也可以運用在教學中。比如,在講《背影》一文時,文章開頭便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時,教師可以設置疑問:到底是什么原因不能忘記父親的背影呢?先給學生設置一個懸念。接著,教師再問:一般會描述人的哪一個部位?經(jīng)過討論得出:一般是用面部神情來描述。而《背影》一文,為什么會細致描述“背影”?教師引導學生了解這里講的是一位老父親的背影,它描述了父親的艱苦生活,和為兒子無怨無悔的付出,“背影”表現(xiàn)出一個父親到兒子的愛,“背影”是父子分別時留給兒子最深刻的烙印。所以,作者采用描述背影的方法來充分滲透其中的情感,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持之以恒,凸顯成效
造成“學困生”學困的原因有多種,如先天性或生理缺陷、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教學方法不妥等,加上受年齡、知識、性格的影響,他們的思想與行動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復性。今天認識的東西,明天又會忘記,剛剛得到表揚,轉身又做錯事,教師必須正視這一點,不怕麻煩地耐心疏導,要允許學生多次反復,事情的發(fā)展往往會有曲折,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一樣,我們在做學困生轉化工作時,不能企圖通過幾次談話、補課、家訪就立竿見影,對他們轉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反復,應客觀地加以分析,明確“反復”是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作為教師,要一而再,再而三、持之以恒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才能見到效果。
總的來說,學困生的轉化并非朝夕之功。學困生的轉化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俗話說:“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學困生轉化要從培養(yǎng)學困生的信心、興趣開始,然后逐步的制訂具體的學習計劃,具體的轉化措施還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地研究與總結。切實的做好了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語文教學質量才會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初中學生整體的語文水平才會提高。
參考文獻
[1]馬汝菊,高云鵬.淺析對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