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平
【摘 ? ?要】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要確定這一部分內容的總體教學策略,即問題情境是教學切入點;學生經驗是教學的基礎;實踐操作是重要形式;實際應用是良好的土壤。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創意與教學策略的探究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生在空間與圖形學習上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空間 ?圖形 ?創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3.181
小學數學新教材對幾何部分內容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變,將原來編排的“幾何初步知識”改成“空間與圖形”,由過去只重簡單的幾何知識的傳授和偏重于計算的格局變為著眼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生成。這并不是簡單的名稱的改變,而是對它的目標、原則與方法等都進行了很大調整。這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就產生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
一、空間與圖形教學現狀與問題
新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一個突出特點是逐步滲透,螺旋上升,很多教師對空間與圖形的三個學段目標、各冊知識的分布了解不夠透徹,沒有顧及各冊教材中圖形與幾何知識之間的聯系,導致教學“不適度”,以致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首先,教師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教具、學具使用上欠缺。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教學時忽略了學生的操作活動,只是讓個別學生進行操作,其他學生觀察,導致了學生學習上的局限性。二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缺乏創意,教學形式比較枯燥,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也存在欠缺和局限性。三是空間與圖形內容在教材上展示的都是靜態平面圖,而實際上大多數的知識則是動態立體圖,一些立體圖形呈現不出來,一些動態過程的課件做不出來,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其次,學生在空間與圖形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小學生操作能力比較差,眼高手低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只是死記硬背了公式,稍變換題目就不會運用;學生缺乏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即使課堂教學中學生進行了操作,但沒有將操作過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從而難以形成空間觀念。
二、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創意
為了落實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創意和教學策略目標,要明確相關的概念,加強對教材的創意理解。首先,要明確教學創意和教學策略兩個概念。教學創意就是充滿新意的,有個性的,帶有一定創造性的教學構想,就是準備實施教學的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劃。教學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結構及其教學體系,包括教學過程中諸要素的組合方式、教學程序及其相應的策略。其次,對教材的創意理解主要有下面兩條線索。一是圖形的空間關系研究線索:現實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的關系;體與體、面與面、線與線之間的關系;體與面、面與線、體與線之間的關系。二是數量關系研究線索:用一維長度研究圖形中的線段的長短、圖形之間的距離;用二維面積來把握圖形的大小;用三維體積來研究圖形占據空間的多少。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創意主要體現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上。
(一)指導學生注重觀察和積累表象
為了使學生充分感知空間,教師教學時要指導學生注重觀察和積累表象。引導學生注重觀察一些實物和有趣的現象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大量的幾何形體在頭腦中建立表象,積累表象。
(二)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體驗和感悟
為了使學生形成空間表象,教學時要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得體驗和感悟,通過操作去發現規律,形成空間表象。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實物或教具等),讓學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疊一疊、畫一畫、拼一拼等操作過程中,去發現圖形的特征,形成感性認識。
(三)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為了使學生強化空間觀念,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來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和發現的規律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形成數學技能,進而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品質和空間觀念。
三、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策略
(一)圖形與變換教學的策略
小學階段圖形與變換的教學目標是:積累感性認識,形成初步表象,學生能“能識別”、“會畫圖”。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各個學段的不同要求,準確把握各個學段的教學重點,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教學目標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1.從數學知識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使學生便于操作的教學策略。《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教學時要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并把它們當作一種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生長點”。教師應從生活中的典型實例入手,借助具體的生活現象來喚醒學生的經驗,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平移、旋轉現象,使這些現象成為學生學習圖形變換的感性認識。
2.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回歸生活的教學策略。學生初步觀察與學習了圖形的變換后,可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尋找生活中的對稱、平移、旋轉的實例,抽象并概括出平移、旋轉、對稱的特點。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從圖形變換的角度,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而且有助于學生去了解圖形之間的聯系,從中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二)圖形與位置教學的策略
教師要明確圖形與位置教學的兩條基本線索。一個線索是用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確定具體情境中一些物體的位置,逐步發展到用數對來確定位置;另一個線索是學習用方位詞或方向詞描繪物體的相對位置或方向,然后結合比例尺來繪制并描述簡單的路線圖。現以“位置與方向”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圖形與位置教學的策略。在創設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判定并準確找到物體或圖形位置的教學策略。在一年級教學“位置與方向”,對于學生來說,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理解比較困難,掌握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教學時可以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教師創編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從而引出新知識的學習。然后結合學生學過的數學知識,讓他們面對東,告訴學生他們背對的方向是西,再讓學生伸開兩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總之,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創意和教學策略的探索和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生在空間與圖形學習上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