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強
摘要:人類作為感性生物與情感息息相關,如今小學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重視。文化課程與情感教育密不可分,小學生語文課程的學習時其情感共鳴,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不僅如此,情感教育對思維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基礎的教育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完善人格培養奠基,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實施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實施策略
引言: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時光中,情感作為維系關系的紐帶,隨著文明的發展,情感也變得復雜。對小學生而言,小學教育要樹立三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學校中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體會書中文字形式呈現的情感。情感教育以教學為主要目的,以情感的共鳴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忽略情感教育,可能影響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與人格形成,由此可見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的意義
(一)價值觀念的樹立
情感是一種體驗感,是人作為主體對客體事物等的體驗。小學生階段正是性格形成、三觀初建的重要時期,學生還處于摸索時期,經驗,理性不夠,所以思維行事等都會受不穩定情感的影響。所以,對小學生的情感教育有重要的建樹作用。而教師的情感影響對學生是深遠影響,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情感表露,做好引導作用,為學生三觀的建立、人格的形成做好導向。
(二)思維品質的提高
人類都是感性動物,情感對學生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都想得到教師的肯定,小小的贊美他們就會滿足,更有信心把事情做的更好。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通過對學生的適當地肯定激發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學習,提升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勇于嘗試、不畏困難,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與人格的塑造,鍛煉學生思維與動手、創新能力的結合與提升。
(三)素質教育的深化
學習的目的不只是學知識,更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素質教育與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習慣與興趣養成,促進學生尊老愛幼,謙虛禮讓等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本質上來說,這樣的素質教育是力求教育內容與學生達到情感共鳴,依靠共鳴,對學生進行正能量的教育,促進學生自己的情感素質進一步提高。
二、情感教育的實施
(一)建立和諧關系
互相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學生與教師之間也應該是這樣的。教師應該一視同仁,但還是因為情感而偏向優秀的學生,但那些普通的學生也不代表他們不努力。學生年齡雖小,但卻很敏感,只要教師能夠適當的給這些學生一些關注和鼓勵,他們也會盡最大努力。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學生體會的到,學生體驗溫暖,才會試著關愛別人、傳遞溫暖。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文章的學習中,教師讓學生預習文章,搜集關于西沙群島的照片,從照片和課文中體會西沙群島的美和富饒在哪里?課堂上以視頻引入課堂,教師語言得體、感情充沛,帶領學生有情感的朗讀文章,積極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對課文進行深刻剖析。課下與學生一起動手,表現出西沙群島的物產和風光,師生共參與,共同體會感情共鳴。
(二)投入教學感情
要想學生在學習中有情感體悟,教師要從自身做起,以自身的情感體會感染學生,與文章、學生產生共鳴,才能促進學生對情感的理解。在《一塊奶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融入教材,與作者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對文章情感進行理解。教師由謎語引出主人公:螞蟻,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章、理解內容。同學紛紛毛遂自薦要講這個故事,通過對文章中動詞的細節理解,同學們理解了螞蟻隊長的心理活動與情感變化,紛紛夸獎螞蟻隊長盡心盡職,嚴格遵守紀律的良好品質。教師的情感與學生的理解達到一致,正確的解讀文章,促進學生對文章感情的理解,升華自身情感,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三)優化教學評價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行為、心理上的影響非比尋常。學生都渴望教師的肯定,表示學生的付出老師看得到。教師的肯定可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不懂就要問》學習中教師在課堂上檢查布置預習作業完成情況時,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你回答的非常流利,肯定回家有好好預習”,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而對其他同學也要進行鼓勵:“你們也要向他學習,下一次課堂上也可以這樣熟練的回答問題”。同學們在教師的鼓勵下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這樣不僅愉快的學完了課程,體會到文章的情感與表達的主題,還對孫中山有了了解,拓寬了視野,收獲了教師的鼓勵,在學習上更有干勁,自由快樂的學習。
三、結束語:
由上可知,情感教育不僅是當今全面發展的要求,更有利于小學生最初人格、三觀的塑造,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接班人。小學教師要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通過課程教學在課堂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灌輸情感教育。特別要注意教課方式和授課技巧,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與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金蕓蕓.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課外語文,2018(7):171-172.
[2]楊秀明.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17(77):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