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衛勇
摘要:在學校教育中,集體教學組織形式無疑是一種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大量人才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形式。其中尤以班級授課為集體教學的最高形式。但就目前種種改革嘗試來看,還沒有一種組織形式能完全代替班級授課制,而只能作為其輔助形式或補充形式。因此,由于班級授課制既有其優越性又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何利用一種既能體現班級授課制高效率的教育教學效果又能克服其不利于體現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實現學校教育因材施教的目的的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而分層教學理論的出現無疑讓人們看到了解決班級授課與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的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分層教學
一、學生分層
分層教學理論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知識結構進行教學設計,為此,我們必須首先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因此,我們首先經過測試,依據學生對知識的不同掌握情況,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或組,并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興趣。對學生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一個出發點,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或者分組,就不可能進行真正的分層教學。
二、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來設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的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也認為,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停留在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即所謂的第一發展區)上,教師的教學應該引起,激發和啟動學生一系列的內部發展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對其現有知識水平而言更高層次的知識水平。這種知識水平是經過學生的努力可以達到的。用一句俗話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對這種知識的學習,學生必須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目標的分層就在于給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階段學習目標,以使不同的學生能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三、教學評價分層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特別重視反饋-矯正策略。因此,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來說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給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必然要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如果再以一張試卷或是統一的操作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的話,不能有效反應出學生實際掌握的水平。因此,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進行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層教學法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手段。
根據以上的理論設想,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大膽嘗試運用分層教學方法,是走出現在信息技術課教學困境的一次有益的探索。那么,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如何運用分層教學法進行教學呢?
首先,我們要確定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水平的現狀和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熟練水平。我們可通過考查或考試的方式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幾個小組。如我所任教的幾個班級中,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熟練程度有很大的差異,而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差異則并不大。因此我在所任教的班級中,首先通過摸底考查(計算機的操作水平)和考試(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將每班的學生都分成A、B、C三個小組,其中,A組的學生是屬于計算機操作水平比較熟練的一組,B組的學生則是屬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組的學生則是有特殊興趣愛好的一組。這樣呢,我就可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別的指導和布置不同的練習任務。
其次,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將教學目標分成不同的水平層次,有不同的側重內容。如文字的修飾,錄入好的文字根據其在文檔中的作用,可以運用文字的字體字形和字號、加粗,傾斜和下劃線以及數學中的上,下標等,在“開始”選項卡的“字體”組中打開“字體”對話框可以在“高級”選項卡中設文字的縮放、文字的間距以及文字的位置;段落格式設置通常在文章中,標題需要設置居中對齊,每個自然段的首行需設置縮進2個字符,章節設置恰當的段落間距。這些操作都可以通過段落格式設置的相關命令來完成;
第三,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對A、B、C三組的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時都統一要求,統一教學。因為這一部分是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而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差異不大。時間分配大概在1/4的時間。然后對B組學生布置練習任務,對A、C兩組學生進行具體的操作內容的教學,教學完成后布置相應的練習內容。時間分配大概也在1/4的時間,然后再對B組學生進行具體操作內容的教學,并布置相應的練習任務。時間大概也是1/4的時間。最后,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輔導,如介紹網頁制作的相關知識。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方法,將有效的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的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為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桑新民,等.“喬布斯之問”的文化戰略解讀——在線課程新潮流的深層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3,(3).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王曉波,牟艷娜.慕課——多元在線教育形態的創新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