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倩
摘 要:語文一直以來都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科目之一,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式較大的改變。目前在語文的閱讀理解中,出現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新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結合有效的知識理論,對同學們展開有效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本文分析當前階段初中閱讀理解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又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初中語文;教學應用
引言:個性化閱讀是指在閱讀相關材料時候,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能夠讓學生們對相關內容生成獨特的理解。這種能力是需要通過培養而形成的的,而且還要注重學生們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的學習態度,不同的學生在閱讀一片文章時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教師應該尊重同學們不同的觀念,并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與溝通,同時還要鼓勵不同觀點的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思維轉換能力,同時也為個性化閱讀打下較好的基礎。
一、當前階段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存在的幾點問題
(一)閱讀材料過于靜態
語文這一科目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會閱讀大量的相關文學作品,同時學生們還要通過自己的能力去了解文學作品,以及里面含有的獨特的手法等。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利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去對旭生門展開教學,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們去閱讀一些有內涵的文章,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個個性化閱讀。在教學的過程中,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靜態,整個課堂突顯的比較沉悶,這種氣氛不利于學生們學習,學生們會因此產生厭倦,對于教師講述的內容不感興趣,甚至部分同學出現厭學,這也嚴重降低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教材
從目前的教學來看,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過于依賴教材內容,教材一些內容往往跟教學情境不能互相符合,教師依然直接搬用,并沒有從實際情況上進行調整。通常情況下,在教學過程中,都是讓學生們自行閱讀,當閱讀后教師將教材上的內容對學生們進行傳授,一般都是作者的一些獨特情感或文章內涵等。這種閱讀方式對于學生而言過于“機械化”,大部分學生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另外,大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注重學生們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能夠培養學生們對閱讀的興趣,同時還能強化學生們的協作能力。但是相關教師并沒有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有效的教導方式,往往只針對教材的上的內容做大量練習,進而學生也不會自行去展開課外閱讀,閱讀理解需要大量的積累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理解能力。教師與家長應該鼓勵學生們多展開課外閱讀,這樣有利于豐富自身的知識量,同時還能加強自身的思維轉換能力,不要將精力過多的投入在教材中。有許多學生自從學習以來基本沒怎么做過課外閱讀,只是依靠課本上的相關知識,這種情況是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提高初中語文個性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創建個性化的閱讀教學課堂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行誦讀課文,許多教師沒有做到這一點,學生沒有閱讀課文就進行教學,教師在提出相應的問題后,很多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容還不夠有所了解,這樣就使得學生的回答問題的效率和質量都不是很好。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首先閱讀是教學的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教會學生應該如何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感悟,然后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這標題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是“父親偉大的愛”還是“我對父親的思念”,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使得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乏味,注意力不夠集中。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教師的教學方式一定要有富有多樣性,讓學生們時刻充滿新鮮感。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設備對教學內容進行演示或搜集相關資料和信息進行普及,找到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而展開相關教學,同學們對于感興趣的內容總是充滿好奇心,進而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豐富課外閱讀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只注重教材上的內容,還要加強學生們的課外閱讀。教師與家長應該鼓勵學生們多讀一些課外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活動的形式推薦給學生們相關的書籍,并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同時還要寫出相關讀后感。這不僅豐富學生們的閱讀能力,還提高學生們的寫作能力。但在閱讀相關書籍時,教師應該注重書籍的質量,要挑選一些好的文學作品給同學們進行推薦。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個性閱讀對于學生們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為此,相關教師應該注重這一問題,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展開相關教學,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們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萬成.試論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的構建與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92.
[2]褚曉琴.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