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開耀
摘 要:初中數學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數學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立體的圖形、圖像,提高學生的空間意識。數學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使學生積極思考數學問題。教師要注重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將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要注重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在探究中了解數學,掌握數學知識。下面,我從“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二、注重課堂提問,使學生認真思考數學問題”“三、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將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四、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四個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數學教學
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注重灌輸式教學,課堂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不到提升,在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比較少,學生感到數學課堂很枯燥,學生感到數學比較抽象、難懂,漸漸產生了畏難情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降低。針對這些問題,我結合自身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就如何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比較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便于學生理解空間圖形,使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多媒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與生活相關的情境。
例如,在講《4.3 角》這一節時,我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了角的定義:角是由兩條具有公共端點的射線組成的,兩條射線的公共端點是這個角的頂點。然后給學生出示了一些圖形,使學生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角。我提問學生:在放大鏡下,一個角的度數變大了嗎?角的兩邊的長短和角的度數有關系嗎?我向學生展示了平角、周角等知識。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學生對角的認知。
又如,在講《第十三章 軸對稱》這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軸對稱圖形,我向學生展示了樹葉、蝴蝶、蜻蜓、天安門、獎杯等軸對稱圖形,使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并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點。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增加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注重課堂提問,使學生認真思考數學問題
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的環節,提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助于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設計問題,課堂提問的方式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問題的設計要遵循由容易到難、層層遞進的規律,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講《有理數的乘方》這一節時,我先使學生做一個游戲: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動手開始折紙。我提問學生:對折一次后,紙變成了幾層?對折兩次后紙變成了幾層?將一張紙連續折疊20次,紙張變成了幾層?學生小組討論,得出折疊一次后的層數為2,第2次折疊后的層數為2×2,第三次為2×2×2,……學生親自動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然后,我給學生講解了乘方的概念,我提問學生:(-2)6讀作什么?底數和指數分別是什么?(-3)4讀作什么?底數是(),指數是(),表示為(),結果是(),我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計算(-2)2、(-4)3、(-2)4、32、23等。我使學生在課上討論:-32和(-3)2有什么不同?結果是相等的嗎?我使學生觀察這些式子,可以得出負數的奇次冪是奇數還是偶數?負數的偶次冪呢?學生在問題的帶領下積極思考,并得出問題的答案。
三、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將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
數學教師可以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實例,使學生思考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例題進行改編,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生活與課堂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增加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機會。
例如,在講《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時,我舉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1:商品的進價為1530元,按商品標價的9折出售時,利潤率為15%,商品的標價是多少元?這道題目是商場中打折促銷活動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涉及到的公式為利潤率=利潤/進價。列方程為:90%x-1530/1530=15%. 最后得出商品的標價為1955元。
例2:學校團委組織65名同學搬磚,女同學每次搬6塊,男同學每次搬8塊,每人各搬了4次,共搬磚1800塊,問這些新團員中有多少男同學?先設團委組織中有x 名男同學,女同學的人數為65-x 人。24×(65-x)+32×x=1800. 解出x 的值。最后解的x 的值為30, 所以新團員中有30名男同學,有35名女同學。
例3:有兩個運輸隊,第一隊有36人,第二隊有24人,現在因為調動,要求第一隊的人數是第二隊的2倍,需要從第二隊調配到第一隊多少人?解:設需要從第二隊調配到第一隊x 人,根據題意,得出:36+x=2×(24-x), 最后得出x=4. 所以需要從第二隊調配到第一隊4人。
四、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初中數學教師要注重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可以營造一種合作的氛圍,使學生相互交流信息、取長補短。可以使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可以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小組合作探究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團隊協作的精神,教師要給學生合理的分組,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給學生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
例如,在講《多邊形及其內角和》這節課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我提問學生: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一個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你是怎樣求的?我向學生展示了一個五邊形ABCDE, 從頂點A 可以畫出幾條對角線?分別為哪幾條?五邊形被分成了幾個三角形?五邊形的內角和為多少度? 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索六邊形的內角和,六邊形ABCDEF, 從頂點A 出發可以畫出幾條對角線?六邊形ABCDEF 被分成了幾個三角形?六邊形的內角和為多少度?學生運用這種探索方法探索七邊形的內角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個表格,總結多邊形的內角和,并找出規律。最后,學生得出多邊形的內角和為(n-2)×180°
又如,在講《等腰三角形》時,我講解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后,我出了一些問題,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1)等腰三角形的一個腰是3cm, 底是4cm,它的周長是()cm。 (2)等腰三角形的一個邊長為3cm , 另一個邊長為4cm, 它的周長為()厘米。(3)等腰三角形的一個邊長為3cm,另一個邊長為8cm,它的周長為()厘米。第一個小題,三角形的周長為3+3+4=10cm, 第二個小題,學生在討論時要想到三角形的邊長可能為3cm, 3cm,4cm. 或者3cm, 4cm, 4cm. 所以三角形的周長為10cm 或者11cm. 第三個小題:三角形的邊長為3cm,8cm, 8cm, 所以三角形的周長為19cm. 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等腰三角形的熱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提升初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多媒體教學、課堂提問、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方式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初中數學教師要增加師生互動,在課堂中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來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初中數學教師要不斷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注重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參考文獻:
[1]劉升波.淺談如何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9(18):90.
[2]馮文波.淺議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