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淑英
摘 要:隨著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和實施,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已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及人才培育的需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積極探究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力求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進和更新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而生活化教學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為教師指明了道路。將之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拓展學生的認知路徑,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此,本文從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工作經驗出發,針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進行一番個人看法的闡述,以期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觀察生活;生活情境;生活化實踐
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將抽象的以知識講解為主的教學活動變得充分生活氣息,從而激發學生對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生活化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重大變革和創新,是適應時代發展及人才培養需求的必然舉措。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從自身學科的特點出發,勇于打破傳統框架的束縛,積極探究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為枯燥的課堂教學注入無限生機與活力,使之綻放出全新的光彩和魅力。
一、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心體會生活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不僅文質兼美,還與實際生活中的諸多事物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達著作者的心情,是處于特定時空的作者對當時生活狀況的描寫及心境的表達。基于此,在開展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心體會生活,深刻領悟并感受文章所傳達的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感知文本內容。
例如,以“端午粽”這篇課文為例,文章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對端午節的粽子進行了細致地描寫,從粽子的樣子、味道、花樣以及吃粽子習俗的由來等各方面寫起,傳達出了濃濃的親情及端午節這一中華傳統節日的魅力。文章寫得極具生活氣息且十分細致,將包粽子用的材料、煮熟的粽子的味道等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體會文章這樣寫的妙處所在,然后向學生介紹作者之所以對粽子的特征介紹的如此細致,與平時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深刻體會是分不開的,引導學生也應留心觀察生活,用心體會生活,在貼近、融入生活的過程中發現生活的美所在,從而更為深刻、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所傳達的思想情感。
又如,以《一個接一個》這篇課文為例,文章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小孩兒無奈又快樂的一天,通過對玩“踩影子”游戲、起床上學、玩“跳房子”、上課鈴響幾件小事的描寫,將孩子的快樂心態描寫了出來。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圍繞這個話題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調整心態,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接著讓學生留意觀察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一日工作、生活流程描寫下來,并談談自己在遇到不順心的事的時候是如何開導自己的。
如此,便加強了學生與生活間的聯系,拉近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極大促進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生活經驗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秉承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理念,采取單一、固化、刻板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教學效率低下。在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從基本的轉變教學模式入手,通過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將枯燥的文字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激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使語文教學活動得以順利、有序地開展下去。
例如,以“一分鐘”這篇課文為例,文章講的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小事:主人公元元因早上貪睡了一分鐘導致錯過公交車而步行去學校,遲到20分鐘的故事,說明了珍惜時間、保持良好時間觀念的重要性。生活中很多學生都有類似的現象發生,因早上賴床而導致遲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時間”這一主題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否有過與“元元”類似的經歷,或是因哪些小事而耽誤了時間,導致上課遲到等,為學生營造濃郁的生活化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如此,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活了學生已有的、類似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經驗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從而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使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優化、完善。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感官認識
理論與實踐是密切聯系的有機統一體。為此,在開展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將語文大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充分地體驗、感受生活,同時將在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描寫出來,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感官認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空間,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以《荷葉圓圓》這篇課文為例,這是一篇輕松活潑的散文詩,將充滿童趣的夏日美景生動地刻畫了出來。完成課文知識的講解活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周圍的公園或是農田進行采風活動,觀察大自然的美景,體會大自然的美好,從而將自己在實踐活動中所看到的事物、景色作為題材寫進作文中。
又如,以《夜色》這篇課文為例,文章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寫了“我”從膽小不敢在晚上外出,到戰勝黑夜恐懼的故事。這是一篇具有較強教育意義的文章,意在使學生意識到勇敢的重要性。為了增強學生的膽量,教師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冒險活動”,如到動物園中觀察各種兇猛的動物,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挑戰游樂場中一些有難度的運動項目等等,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激發學生內在強烈的情感體驗。
如此,通過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了解和認識,豐富了學生的感官體驗和認識,使語文教學效果得到了有效改進和提升。
總之,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并對優化教學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從自身學科的特點出發,積極探究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為課堂教學注入無限生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雪珍.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18:174.
[2]桑勇.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J].未來英才,2015(6):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