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育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要求,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小學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實驗,所以實驗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著探究活動的成敗。基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生理特點和實驗教學的獨特性,教師落實好科學課堂實驗教學中五個環節:制定實驗計劃、規范儀器操作、明確職責分工、關注溫馨提示、注重實驗報告分析,從而提升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 實驗教學 有效性
正文:《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在課程性質中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1]。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實驗,所以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科學教學的成敗。
由于實驗主體是小學生,其動手能力水平有限,思維還不太成熟,知識基礎比較薄弱,使得實驗的探究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課堂應多向學生提供探究機會,學生的實驗技能在教學中,通過循序漸近地提升,使他們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去探索、認識自然界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培養他們獨立、主動的探索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如何指導學生實驗,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結合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從實驗過程的五個重要環節入手,談談提升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看法:
一、制定實驗計劃,加強實驗的針對性。
小學階段實驗內容既是為了要更好地驗證對問題的猜測,又是培養學生的技能,所以做好實驗顯得尤為重要。制定好實驗計劃又是學生做好實驗的前提,隨著年級的增長,實驗計劃又不能一直由老師直接給予,最好需要學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這樣對于實驗內容、實驗步驟和實驗方法等能做到心中有數。對于小學階段參與課堂實驗的學生來講,實驗計劃的制定應該做到具體、明確、有條理。在實驗前教師的語言要引導:我們要明確將要做什么?在實驗中要解決什么問題?可能出現什么情況等。即使是目標不確定的觀察類實驗,也要強調觀察的對象是什么和觀察時要注意的事項,不能盲目。比如在《水和水蒸氣》一課中,需要驗證“水是否蒸發了?”這個問題,學生對蒸發快慢的研究時各抒己見,有說可以用太陽曬,有說可以用風吹,有說可以用火燒……選擇什么方法能更快的驗證呢?學生討論得出:需要兩個等量的水進行對比,需要對其中的一個加熱,然后比較區分。通過學生們的意見,整合成一個實驗計劃,這樣學生自己嘗試制定計劃,在實驗過程中,對比兩個等量的水在有加熱和沒有加熱兩個不同條件下,鮮明的區別。同時,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也會注意到等量在對比中的作用,留心加熱可能存在的危險,以及實驗操作的流程步驟。通過學生自己制定或者教師引導制定的實驗計劃,就能更好地促進實驗的順利開展和完成,從而提升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二、規范儀器操作,確保科學實驗有序推進。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對于常規性的實驗和實驗器材,教師應對學生重點的講解和操作,從而反復的練習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比如放大鏡、顯微鏡、溫度計、酒精燈、彈簧秤、天平、量筒等實驗儀器,這些是科學探究實驗的基本儀器,需要學生正確使用并熟練掌握運用,再如溶解、過濾、加熱、串聯并聯電路、電磁鐵、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等基礎實驗,也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老師需要放手讓學生去使用,而不是代替操作。比如在教學《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一課中,教學酒精燈是本節課的重點,需要學生能正確操作和使用,并且能在實驗中運用。課堂上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詳細地對酒精燈的構造、點火的要求、操作步驟和方法等進行了圖文并茂的講解,又請學生上臺來操作演示,然后讓全班的學生都能深刻地記住酒精燈的正確操作和使用。在分離實驗過程中,學生正是因為很好地使用酒精燈,使得實驗做得很成功,而且讓學生對實驗器材的使用學習得很扎實。相信在老師這樣耐心地指導學生正確操作使用器具,學生一定能更好地掌握該項實驗技能和發放,也能在實驗過程中體現出來。正因為有來學生能正確規范地操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實驗,因為有放手去探究實驗,學生才能真正去嘗試科學探究的快樂,從而良性循環,保障實驗的順利、高效進行。
三、明確職責分工,提高科學實驗的效率。
實驗一般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所謂的小的合作探究過程中,經常是只有一位兩位同學真正的參與到操作實驗當中來,成為實驗的“主力軍”,整個實驗過程他們忙得不亦樂乎,而同組其他同學卻只是在旁邊觀看,這樣根本無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參與和鍛煉,更違背了我們小組合作實驗的初衷。所以,我們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就應該密切關注各小組成員之間的任務與分工。比如在《擺的研究》一課實驗中,要探究擺的頻率與擺長、擺幅、擺重的關系實驗時,在分組實驗時,要給每個組員都安排任務,有的當材料管理員,可以由小組長來負責實驗前分發實驗材料,實驗結束后收材料;有的當實驗記錄員,如實記錄實驗中的數據、現象和過程,可以請書寫工整的學生擔任;有的負責數擺的次數,在30秒擺的次數,一分鐘擺的次數,要請比較細心認真的學生負責;有的負責計時,可以請比較活潑的男生來擔任;有的負責匯報,需要表達比較清楚大方的學生。這樣根據每個學生的性別、個性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狀況,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務,人人都參與。當然,如果有時間,還可以組內同學調換分工,再重復做一遍這個實驗。這樣分工合作,明確職責,交換崗位,提高小組探究實驗的效率,增強了每個組員的責任意識,使得每位學生都投入到實驗的探究中去,從而提升來每位學生實驗技能,從而促進實驗的有效和高效。
四、關注溫馨提示,提升科學實驗都有效性。
當學生躍躍欲試的想要開始動手操作制定好的實驗時,老師們總是會為學生出示溫馨提示,讓學生們把老師出示的溫馨提示讀一下或者是花一分鐘記住。可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因為溫馨提示過長,或者溫馨提示繁雜,而使得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過程中,忘記了老師的溫馨提示的具體內容或注意事項。如何讓溫馨提示能更有效地幫助實驗的安全順利進行,就需要溫馨提示的語言要簡潔明了,字數不要過長,并且盡量做到安全性和技術性的提示,其他的不要給予太多的限制和要求,盡量讓學生在實驗中自己去摸索出一些心得體會,更有利于實驗有效性的提升。比如在《水和食用油的比較》這一課的實驗溫馨提示,老師只用了三個字:滴、提、看,學生就把整個實驗步驟了然于胸,實驗起來更是胸有成竹。再如四年級過濾實驗的要訣:一貼、二低、三靠,精簡的六個字,就把整個實驗注意事項都記錄下來,學生也能更好地注意,這樣何愁學生實驗效果不好,實驗效率不高呢?
綜上所述,根據小學科學課程實踐性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知識結構、生理特點和實際的教學情況,教師應從認真制定實驗計劃、規范實驗操作、明確職責分工、關注溫馨提示、注重實驗報告五個方面,扎實做好科學課堂五環節,從而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