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業集群環境下校企合作教育的優勢與發展路徑

2019-09-10 07:22:44鄭彬
高教探索 2019年11期
關鍵詞:校企合作優勢

鄭彬

摘?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應利用區域產業競爭優勢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并邁向國際先進水平。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廣東產業集群中的校企合作教育,大量優秀職業院校專業建設的成果和經驗表明,集群產業環境下的校企合作教育具有交易成本優勢,原因是:集群組織空間鄰近降低了校企合作事前的信息收集、協商溝通成本;集群生產網絡降低校企合作中由于資產專用性帶來的投資風險以及實訓機器設備、合作課程體系等教育資源浪費,減少違約、退出成本;產業集群非正式制度降低了校企合作事后的監督、談判成本。建議建設集群產教融合平臺,促進校企合作信息傳播與交流;建立校企合作制度、集群行業規范、國家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等正式制度,減少校企談判、監督、違約成本;在集群區域營造良好的非正式制度環境,促進集群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持續發展。

關鍵詞:產業集群;校企合作;交易成本;優勢

國務院2019年1月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職業教育培養了大批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穩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如何利用區域產業經濟優勢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體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命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形成了數以千計的產業集群,廣東地區產業集群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從早期珠三角的“專業鎮”,到目前已發展成330個成熟的產業集群,其中廣東省政府認定的77個集群升級示范區和100多個集群區域品牌成為中國集群經濟的代表,也使珠三角成為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并將培育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在深入調查廣東集群勞動力要素供給時發現,當地高等職業教育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集群地區的高職院校伴隨著區域經濟成長起來,在產教融合方面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在廣東近三年排名前三十位的高職院校①中,達到國家級水平的重點專業大多數依托當地蓬勃發展的產業集群建設而成,這些重點專業在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方面碩果累累、成效顯著。那么,廣東優秀高職院校是如何與產業有效對接的?如何利用集群產業環境開展校企合作教育活動?本文在充分調查廣東優秀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分析產業集群環境下開展校企合作教育的優勢,探討校企協同育人、職教體系構建的路徑,從而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產業優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建議。

一、理論回顧

1937年科斯首先提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的概念,它指市場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成本,包括每一次交易談判和簽約的費用;為了節約交易成本因而產生了企業科層組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威廉姆森逐步完善了交易成本理論,他認為交易成本如同經濟制度中的“摩擦力”,是經濟系統運轉所需付出的代價或費用(Williamson,1981)[1],事前交易成本包括搜尋信息、溝通洽談、草擬簽訂合同、創造條件保障合同履行等成本;事后交易成本包括交易行為偏離合作的不適應成本,糾正合作偏離的討價還價成本,為解決糾紛而設置的治理機構的建立和運轉成本,取信于對方的保證成本以及監督成本、退出成本等。

產業集群是指特定區域中具有分工、合作、競爭關系的生產企業、供應商以及各類與產業相關的機構部門所組成的專業化生產組織形式(Porter,1998)[2],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獲得產業競爭力。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指出了產業集群產生的原因,他認為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專用性決定了交易成本和與之匹配的經濟系統治理結構,形成了市場、企業、網絡經濟組織三類經濟系統制度安排;產業集群正是介于市場和企業科層制之間,實現專業化生產的網絡經濟組織。[3]研究表明,在集群生產網絡中,上下游企業具有信任、文化相同等企業科層的特點,享有一定程度的規模經濟;同時信息傳播速度快,集群企業之間相互熟悉,談判簽約和協調監督比較容易,具有市場價格機制的優勢,有利于節約交易成本,克服規模過大、組織管理成本過高的“大企業病”(Zand,1972;Chiles,McMackin,1996)。這些研究重點關注產業集群的生產領域,研究集群企業的生產分工合作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但較少關注集群組織的勞動力教育培訓。本文將應用交易成本理論深入討論廣東省產業集群特定環境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問題,為深化我國集群地區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參考。

二、產業集群環境下校企合作教育的優勢分析

(一)產業集群能降低校企合作事前信息收集、協商溝通成本

1.產業集群減少校企合作信息不對稱,促進校企溝通交流

一些關于校企合作調查的表明,當前我國校企合作質量水平不高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不滿的主要因素包括:實習報酬低、工作枯燥沒意思、太苦太累時間長(趙蒙成,2016)[4],崗位技術含量低、對自己專業提升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王玉杰,2018)[5]。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校在校企合作前期選擇合作對象時,由于信息不對稱難以了解企業的經營業績、教育資源、合作動機等情況,無法甄別企業的優劣,因此選擇了錯誤的合作對象和項目。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升級階段,存在許多技術附加值低、依靠壓低工人工資來獲利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實習生工資不受勞動法最低工資制度的約束,在職業院校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的熱潮下,一些企業便積極參與校企合作以獲得低成本的勞動力。它們通常提供短暫簡單的崗前培訓后便要求實習生從事時間長、技術含量少、重復枯燥的工作,導致實習生滿意度下降、校企合作質量水平降低。

產業集群則有利于職業院校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尋找并甄選出優秀企業。首先,由于集群區域中集聚了大量同行企業,為職業院校相關專業提供了豐富的合作對象和機會。其次,由于空間鄰近、交通成本低,集群中的職業院校更容易直接與企業面對面溝通,了解和比較不同集群企業的經營狀況、技術水平、合作動機等真實信息,校企間交流頻率增加,促進了校企合作簽約前的磋商洽談。最后,集群產業網絡中各類組織如供應商、產業協會、學會、媒體、政府機構等齊全,產業信息豐富、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傳播速度快,學校通過其他部門組織獲取關于企業的二手數據或信息更便捷、更可靠,有助于職業院校選擇出優質的合作企業和合作項目。可見,產業集群降低校企合作的信息搜尋、溝通協商成本,大大增加校企合作的頻率與數量,減少校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能提升校企合作教育的技術含量和教學質量。

2.案例分析

廣東許多職業院校長期根植于產業集群中,對集群企業的行業地位、技術水平、品牌信譽非常了解,在信息搜尋和溝通交流方面具有交易成本優勢,能選擇當地集群中大量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知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例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基于深圳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開發建設了219家校外實訓基地,其中與華為、思科、聯通等知名企業合作成立信息通信(ICT)協同創新中心;與華為、飛利浦、創維等優秀企業密切合作并建成SMT工程技術中心、光通信機務員認證點;與中國聯通合作設立“聯通班”共同培養應用性人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信技術專業也對接深圳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與聯通、中興、移動、電信、華為、天音等企業合作建設了30多個校外實訓基地。該學院的軟件技術專業則服務于深圳互聯網產業集群,與深圳軟酷網絡、新奧互聯網、智慧谷教育等高科技企業開展實踐教學、共建實訓基地;與深圳信方達科技、漢德網絡、迅雷科技等知名企業共建協同創新團隊;為Oracle、ARM等國際知名企業開展師資培訓;與金蝶軟件等22家企業共同開展專業實訓教學。又例如,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技術(智能家電方向)專業面向順德家電產業集群,與美的、海信、東菱、科威、電信、移動等集群企業合作建立了數十個校外實訓基地。再例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先后與廣州地區14家知名酒店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如與白天鵝賓館合作辦學,實施訂單式“2+1”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頂級品牌酒店集團萬豪集團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成為“最佳合作伙伴”;與國際酒店集團香格里拉大酒店長期合作,成為酒店“最令客人喜出望外”優秀合作院校;與香港唐宮飲食集團建立了唐宮酒店管理學院;與廣州燕嶺大廈合作開辦“燕嶺班”;還與全球知名的希爾頓、四季等五星級酒店形成長期而友好的人才培養合作關系。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是廣東高職院校中依托產業集群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優秀典范。致力于服務廣東戰略性新興生物醫藥集群產業,學院依托廣州黃埔區、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開設了二十多個相關專業,掌握了大量集群組織的真實信息,積累了與生產企業及各類組織交流合作的豐富經驗。2008年起學院牽頭組建“廣東食品藥品職業教育集團”,不斷甄選并邀請生物醫藥集群的優秀企業和機構加入職教集團,目前擁有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成員單位711家,包括生產企業651家、科研機構9個、事業單位11個、行業組織18個。職教集團產業特色鮮明,各類組織之間熟悉了解、合作緊密,服務集群產業發展,協同育人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學院擁有多個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省級實訓基地,醫療器械制造與維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兩個專業已成為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等專業成為廣東省高職教育示范性專業,專業群建設成績突出,被評定為“廣東省示范職業教育集團”,連續三年入編《全國職教集團化辦學案例匯編》;2018年3月以全省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廣東省示范職業教育集團建設項目。

(二)產業集群能降低校企合作中由于資產專用性帶來的投資風險,減少違約、退出成本

1.產業集群減少實訓設備和合作課程體系等教育資源浪費,提高資產利用率和變現收益

校企合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教育培訓的特有資產,然而由于存在資產專用性,校企合作具有較大的合作風險。尤其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合作一旦失敗會導致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類:(1)實訓設備(屬于實物資產),如果由于某種原因校企合作項目無法實施,學校或企業投入的昂貴的機器設備將面臨閑置,形成無法回收的沉沒成本;(2)合作課程體系(屬于無形資產),如果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只適用于單個企業,“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將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企業違約、合作失敗,課程建設投入便無法回收。此外,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如果校企合作其中一方資產投資較大,容易被另一方“綁架”,發生“敲竹杠”的機會主義行為。

產業集群能降低資產專用性導致的投資風險和資源浪費,減少校企合作違約成本和退出成本。第一,在硬件設備方面,由于集群中同行企業大量集聚,設備投資方在集群中可以找到許多合作伙伴,即使對方違約也可再次尋找到合作對象和機會,避免對方“敲竹杠”;設備投資方也較容易在集群地區變賣教學設備,使設備資產變現,從而降低實訓設備的專用性,減少由于退出合作所造成的沉沒成本。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廣東發達的產業集群區域中職業學院在實訓設備投資上投入大量資金、顧忌較少,并將實訓室建成集群產業的公共實訓基地、為整個集群企業提供勞動力培訓服務。第二,在合作課程體系方面,職業院校與集群企業合作開發的課程體系能適用于集群眾多的同行企業,大大提高了課程的利用率、減少課程開發風險,提升職業學院的技術服務能力,并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經濟。

2.案例分析

廣東許多優秀職業院校大力投資建設與當地產業集群高度相關的特色專業,在實訓室建設上投資力度相當大。例如,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制冷與空調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并非針對單個家電企業,而是面向順德整個家電產業集群,該專業建有制冷、數控與模具、現代制造技術等37個實訓室,擁有價值四千萬元的先進教學儀器和設備;與美的、格蘭仕、海信科龍等集群企業合作建設了廣東省空調制冷產品實驗基地、廣東省家用空調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順德站)兩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不但滿足了學生專業實訓需要,也能為眾多集群企業提供人員技能培訓、產品實驗檢驗等技術服務,大大提高實訓設備的利用率。又例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印刷技術專業基于深圳高端印刷產業集群,除了在報社、出版社、傳媒企業、大型印刷包裝企業等機構建立了120余家校外實習基地之外,校內實訓設備投資力度也相當大。目前該專業建有10個校企共建的技術研發培訓中心和16個學生創新、創意、創業工作室,擁有儀器設備794臺(套)、價值4300萬元,其中企業捐贈儀器設備價值1700萬元,成為國際一流的印刷媒體技術中心和培訓基地。在具有上千家印刷企業的龐大印刷產業集群環境下,印刷技術專業校企合作設備投資的資產專用性風險大大降低,在培養印刷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上發揮重要作用。

在校企合作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廣東產業集群中的許多職業院校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學院的家具專業依托順德地區家具產業集群,在廣東高校家具制造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廣東家具制造工程與裝備數字化技術協同創新發展中心兩大省級研發平臺基礎上,與佛山維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廣東聯邦家具集團有限公司、佛山市科凡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天誠(紅蘋果)家具有限公司、廣東中泰辦公家具有限公司、香港興利集團等27家當地知名家具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共同開發了6門校企合作課程,廣泛應用于家具專業群多個專業的教學和企業技術培訓服務中,為家具集群企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不少優秀畢業生已擔任多家當地知名家具品牌的設計總監、管理人員。再例如,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制冷與空調技術專業聯合22家制冷空調行業企事業單位完成了行業信息庫、課程資源庫、專業信息庫、社會服務庫、職業培訓庫、特色資源庫6個模塊資源建設,廣泛應用于家電集群企業的專業人才培養,為家電行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產業集群非正式制度降低了校企合作事后的監督、談判成本

1.集群特有的生產網絡和文化氛圍能增加校企雙方的信任、減少矛盾糾紛

校企合作開始后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使合作偏離初衷和計劃,常見問題包括:合作教學效果不佳、需要調整教學計劃;校企雙方管理機制差異產生矛盾;學校政策環境變化;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生業績波動而不愿繼續合作;學生學到技術后實習意愿下降、離職傾向和行為增加;學生違反企業工作紀律、工傷事故;學校、企業、學生的機會主義行為,等等。因此校企雙方需要對合作教學全過程實施管理監督,發生矛盾時還需要談判協商,因此而產生的差旅費、交通費、人員工資等支出便構成了校企合作監督、談判成本。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規、企業信用體系不完善,難以規范、約束校企雙方的行為,增加了事后監督、談判的難度和成本。

集群區域中各類組織的空間集聚形成了特有的生產網絡和社會氛圍,學校和企業長期根植于集群地區,某一方如果背信棄義、發生違約行為,消息會迅速在集群網絡中擴散,使其難以在集群中再次尋求合作,這種聲譽機制會減少校企合作的機會主義行為和不確定性。校企合作雙方的負責人享有共同的地域文化,彼此理解、相互信任,有利于合作承諾的兌現。即使合作過程產生了矛盾糾紛,憑借校企雙方的互信仍能維持良好關系,保障合作項目順利完成。因此,盡管校企合作法律法規、企業信用體系等正式制度不健全,但在集群生產網絡和社會氛圍下,校企所共有的文化、道德等非正式制度能有效促進校企雙方緊密合作,減少監督談判成本。

2.案例分析

汽車產業是廣東地區優勢產業,2017年《廣東珠三角規劃綱要》就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術為主的汽車產業集群,建設國際汽車先進制造業基地,著力建設新能源汽車高技術產業基地;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進一步指出支持汽車優勢產業做強做精,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產業鏈條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工貿學院”)以廣東汽車產業集群需求為導向開設了新能源汽車、汽車電子技術等專業,與深圳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洲龍”)、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等集群知名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實施全方位合作戰略,實行工學結合、雙證融會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成為國內高職院校同類專業校企合作的成功典型。

五洲龍成立于2002年,是廣東地區新能源汽車制造業集群的龍頭企業,也是國內擁有專利數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之一。在為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共同宗旨下,經過長期合作,工貿學院與五洲龍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合作理念,并于2014年5月正式掛牌成立廣東工貿五洲龍新能源汽車學院(以下簡稱“汽車學院”)。汽車學院實施“實崗歷練、校企合育”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廣東省最早實施現代學徒制試點的院校專業之一。在多年的合作教育實踐中,盡管工貿學院與五洲龍在教學組織、學生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也遇到不少問題,但在互惠互信、共享雙贏的合作文化下,雙方能友好協商、克服困難、妥善處理問題,教學計劃、實習方案不斷調整修訂,保證了校企合作教學工作的穩定開展。目前汽車學院組建了由80多位專兼職教師和管理人員組成的教學團隊,包括學院院長、行政人員、專任教師以及五洲龍董事長、企業技術骨干、管理人員等,教學團隊密切配合、緊密合作、共同監督并確保共建課程的教學質量。基于多年的合作經驗,雙方共同磋商制定了《廣東工貿五洲龍新能源汽車學院(二級學院)管理辦法》,以加強汽車學院教學、科研、生產的質量監督管理,規范校企合作行為;2016年學院進一步出臺《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指導性意見》,詳細規定了組織機構、實施內容、教學管理、保障機制等方面具體要求,為汽車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提供了正式的制度保障。當前汽車學院校企合作共建的專業群已取得許多成績,其中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術專業成為全國一流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省級重點專業并建有中央財政支持的新能源汽車電子實訓基地;汽車電子技術專業成為廣東省級示范建設專業、省級重點專業、建有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廣東省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在國內同類專業中處于領先水平。

三、產業集群環境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路徑探析

(一)建設集群產教融合平臺,促進校企合作信息傳播與交流

在集群區域中,充分利用集群組織空間鄰近的有利條件,傳播擴散校企合作信息、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聯合生產企業、行業協會(商會)、職業院校、地方政府等各類集群機構,促進行業協會(商會)、職教集團(聯盟)兩大組織對接,建立互融互通、共享共贏的集群產教融合平臺,采取各種措施加強校企合作信息交流:(1)建設集群產教融合平臺網站。通過平臺網站在線上及時發布集群企業的實習生需求信息,以及職業學院專業設置、辦學條件、教學成果,實現校企供需對接;及時向學生提供集群企業用人要求和實習崗位的具體情況,減少集群企業、職業院校、實習生信息搜尋成本。(2)收集集群產業大數據,建設校企合作數據庫。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前提下,集群產教融合平臺應為職業院校提供集群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尤其是企業的業績成果、行業排名、技術水平等,為職業院校正確選擇合作對象提供支持。(3)舉辦各類活動促進線下交流。集群產教融合平臺應定期舉辦產業論壇、學術會議,邀請集群龍頭企業、知名企業、科研機構、職業院校等組織參加,研討集群生產經營、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各類熱點難點問題,促進產學研各類機構面對面交流產業前沿信息;定期舉辦校企合作見面會、洽談會、宣講會等活動,讓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有更多機會交流互動、增進了解,為集群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育人牽線搭橋,拓寬合作渠道降低溝通成本。(4)建設集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教學資源庫,推動職業教育資源與信息的開放共享。集群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商會)、職業院校共同建設服務于集群企業、具有引領和輻射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集群企業提供實踐教學、真實生產、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等公共服務;根據產業升級情況和信息技術應用發展及時將最新的集群生產技術、工藝流程、作業規范等引入校企合作教學標準和課程內容,動態更新實訓教材、健全專業教學資源庫,從而在集群范圍內共享校企合作資源與信息。(5)促進集群組織間人才流動。吸納更多集群組織加入職教集團(聯盟)與集群產教融合平臺,促進企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者與學校骨干教師、行政領導相互兼職、合理流動,使產業信息、教育信息在集群區域流通,推動集群產教融合全面發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集群行業規范、國家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等正式制度,減少校企談判、監督、違約成本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由于有限理性,合作雙方交易事前難以預計合作過程的所有內容和風險、事后可能發生機會主義行為,導致合作破裂。作為正式制度的國家法律、行業規范能明確規定校企合作各方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交易事前規范雙方合作內容條款,減少談判成本、簽約成本,并指導和約束交易事后行為,減少監督成本和違約成本。因此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運行機制體制勢在必行。(1)在校企合作微觀層面,應認真總結產業集群中的優秀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或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成功經驗,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標準,發揮標準在提升校企合作質量上的基礎作用,并出臺教學管理、質量監控、保障機制等校企合作制度,規范和約束校企雙方的合作行為,促進校企合作項目合約的事前簽訂和事后執行。(2)在集群產教融合中觀層面,建立校企共建共享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和資源認證標準,將優質教學資源覆蓋到集群區域的企業組織;并將職業院校與集群企業合作的成功經驗和制度規范推廣到整個產業集群及其關聯產業,成為該地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行業規范。行業協會(商會)、職教集團要共同針對集群地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地區性、行業性特點,制訂校企合作行業規范,滿足集群產業升級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3)國家宏觀層面,應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構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可選擇具有行業典型性、代表性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集群校企合作育人的行業規范基礎上,聯合行業協會共同制訂全國性的產業人才培養標準、課程標準、實訓室建設標準等;在重點產業集群區域內啟動職業教育資歷框架建設和“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充分發揮產業集群中大量同行企業競爭合作的集聚作用,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標準并開展認證評審試點工作,推動集群職業教育機制體制的創新發展。

(三)在集群區域營造良好的非正式制度環境,促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持續發展

由于產業集群是介于市場和企業科層之間的網絡組織,各類機構長期根植于集群區域,不但形成了特定行業的生產網絡,也形成了社會、文化的綜合關系網絡及其共同的道德、價值觀和聲譽機制等非正式制度。這些非正式制度能促進集群組織之間交易協作、履行承諾,能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和道德風險。

在產業集群中創建公正公平、誠信互惠、合作共贏的人文環境,為發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1)發展集群生產網絡與社會關系網絡。通過行業協會、商會、學會等中介組織發展生產網絡,促進技術、產品、設備、服務等生產要素的貿易流通,降低資產專用性,減少要素流通產生的交易成本;在生產網絡基礎上加強社會關系,促使網絡成員共同遵守集群正式、非正式制度,樹立互相信任、互利雙贏的合作目標和愿景,為校企合作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2)舉辦各類交流活動營造社區文化氛圍。職業院校、職教集團或行業協會(商會)等集群組織可不定期舉辦一些面向集群區域勞動者的非官方文化活動,如勞動技能競賽、職業培訓、技術沙龍、社區教育與終身學習服務、實習生供需見面、在校生與畢業生聯誼會、校慶或節日慶典等,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將企業人員、學校教師、學生等集群社區成員聯系起來,促進集群區域內社區成員的廣泛交流,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3)營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輿論氛圍。在行業雜志、專業期刊、廣播網絡等集群區域媒體開辟專欄,廣泛報道產學合作信息,大力宣傳工匠精神、表彰勞動模范,提高能工巧匠、技術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清理調整歧視技術技能人才的政策,在全社會形成重視職業教育、尊重技術技能人才的良好輿論氛圍,推動形成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4)通過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的集群企業給予金融、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形成集群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社會環境;鼓勵集群各類組織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支持集群龍頭企業投資興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并帶動集群中小企業共同參與,構建多元化辦學格局,促進集群組織協同育人持續發展。

注釋:

①排名依據是2016-2018年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ECCEQ)和中國科教評價網聯合發布的中國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

參考文獻:

[1]Williamson,Oliver E.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1,87(3):548-577.

[2]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6):77-91.

[3]Williamson,Oliver 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M].New York:Free Press,1985:80-83.

[4]趙蒙成.校企合作質量:現狀、問題與提升策略——基于蘇州市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6(28):49-56.

[5]王玉杰.山西省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探析——基于山西省14所高等職業院校的調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0):26-28.

(責任編輯?鐘嘉儀)

猜你喜歡
校企合作優勢
優勢 等
矮的優勢
趣味(語文)(2020年3期)2020-07-27 01:42:46
畫與話
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5:16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3:06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就業視域下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1:43
民辦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3:28
對實訓教學體系改革進行的思考與探索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0:58
發揚優勢 有所作為
中國衛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精品19p| 国产自在线播放| 91成人精品视频|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欧美在线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网站免费|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天天摸夜夜操| 美女免费黄网站|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红杏AV在线无码|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欧美区在线播放| 91美女视频在线|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色噜噜在线观看|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色站|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激情综合激情|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国产精品页| 88av在线| 日本91视频|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尤物国产在线|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97综合久久|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99这里精品|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91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