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東
摘要:受到新課改的影響,小學閱讀教學也開始進行改革,小學語文教師針對閱讀教學制定出了大量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教師不僅注重學生閱讀方法的訓練,同樣也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培養作為教學重點。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以及未來發展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加強閱讀教學策略的改進。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引言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會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時遇到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技巧,還要能夠讓學生增加對閱讀的興趣。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閱讀雞血方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但是在此過程中依舊有不少的問題。新課改中要求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地位,而少數教師堅持落實這一要求,但是與此同時,教師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引導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雅魯藏布大峽谷》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知識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理解,而教師對于學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是疑惑沒有及時進行解答,一味地讓學生討論,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導致學生對哦文星行的理解不夠充分,也沒有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果。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對新課改要求的理解不足,認為特別活躍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學中過度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例如,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幸福是什么》時,教師想讓課堂氛圍更好,于是整節課都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理解的時間,將所有時間都用來與學生互動,或者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對文章沒有一個清楚地認知,思路完全混亂,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偏離正確答案。許多教師太過依賴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沒有將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育技術方式進行有效融合。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利用創設情境來進行閱讀教學
新課改要求教學時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教師應該根據教材中的閱讀,冉新歌聲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或者是使用語言講述,為學生提供一個閱讀情境,讓學生可以和作者進行情感共鳴。例如,學習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時,在課前教師先將黃河以前的圖片和現在的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觀察出現了什么變化,然后在播放一小段的黃河紀錄片,讓學生了解現在黃河的現狀,然后再進行課文閱讀,學生就能體會作者對黃河受到破壞的痛心,從而深刻理解文章意義,對于學生的而閱讀情感培養有很大的提升。
2、將課內閱讀教學中延伸到課外
學生閱讀不應該只是局限在課本教材中,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習,借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加學生的的見識。教師根據課本教材對學生進行引導延伸,盡量避免學生的閱讀方向出現偏差,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結束之后,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推薦合適的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的習慣,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閱讀之后,告訴學生,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有許多向雨來這樣的少年英雄,讓學生在課后找出來,并且在下節課進行分享,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愛國意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四大名著,如果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名著改編的動畫或者電視來進行理解,這樣可以極大程度的促進學生的閱讀主動性的提高。通過廣泛閱讀,學生知識的積累量也在逐漸增大,學生的見識也在變化,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3、開展閱讀活動
長時間的文字閱讀會讓學生覺得疲勞,教師應該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適當的加上一些活動,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非常重要,閱讀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還可以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以及口語表達水平都得到提升。所以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特點,針對想的開展一些閱讀教學活動,例如,可以定期的舉辦閱讀研討會,組織學生將他們近期看過的好文章,以及整理的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句子進行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鼓勵學生閱讀,提升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促進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結束語
教師要正確理解新課標中的要求,不能矯枉過正,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但是也要節假其中值得學習的地方,避免過度依賴多媒體信息設備。教師要根據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閱讀教學方式不斷地改進,要改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教師將學生的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改變教學策略,適當的調節課堂氛圍,教師要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獲得較好的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柯倫蓮.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討[C]// 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 0.
[2]阿蘇石作.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策略分析[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