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詩雨
摘 要:在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打造“互聯網+教育”的高職院校教學教育資源建設,是信息化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解決信息化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教育資源整合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信息化資源圍繞教學目標,建設以需求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資源庫,強化教師素養提升的高職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路徑。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實踐教學資源庫
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建設信息化高職教育教學資源庫,是我國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的前提和保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提出有序推進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推動“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建設等要求。國家對于信息化教育發展高度重視,建設信息化高職教育教學資源庫任重道遠,這是對高職院校及教師提出的要求,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是提升高職院校的整體實力的新機遇。
一、信息化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定義及特征
信息化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是在互聯網環境的前提下,高職院校師生應用信息化技術對現有的包括理論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德育教育等校內外資源的建設與整合,同時也包括對學校的平臺、軟件維護、開發和建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聯通作用,推動高職教育教學的進一步改革、創新和發展。
其在建設中具有以下特征:
1.數字化加工。高校的教育教學資源根據專業學科進行分類,將所需資源信息加以采集分析,通過標準化的數字運算進行統一處理,使得資源方便存儲,內容更易檢索,使用更為便捷。
2.多元化展現。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多領域拓展功能的強大,它可以對教育教學資源中的文本、圖像、視頻、聲音等多種模式進行加工處理,方便教師根據課程設置及實際要求及時刪除、修改、添加課程內容,呈現多元化的視聽效果,易于學生學習理解。
3.網絡化傳遞。基于互聯網的互聯互通的特點,信息化資源可突破時間及地域的限制,實現遠距離的、實時的資源傳遞。這一特征為遠程資源共享提供有利條件。
4.自主化學習。基于網絡化傳遞及多元化展示的特征,信息化資源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信息化資源跨越時間及地域限制,以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得學生能更好地進行全天候的自主學習。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資源建設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方式
1.信息化教學轉換程度欠佳。信息化教學剛剛起步,電子資源與教學環節還未實現緊密融合、同步。如何將電子資源進行有效地應用,增加其實用性還待解決。例如,教學課件并非是將板書敲進屏幕中,而是一種培養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及發散式思維的新模式。課件應從電子資源庫中篩選相關資料,將課程重難點以圖片、視頻、思維導圖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現,并增加案例、課堂討論、隨堂測試等模塊,調節課堂氛圍和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教學材料中多選用專業學科的經典案例,一般是影響學科甚至專業進程的大事件,需要同學了解、記憶的知識點。但發生時間可能較為久遠,學生在正式學習前已經有過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信息傳播速度快,易獲取最新信息。在核實消息的準確性和保證資料安排的恰當性的前提下,時常增添新內容進入資源庫,作為教學案例的資料,豐富教學案例,提升趣味性。
3.橫向聯結程度不足。資源庫按照專業課程進行分類無可非議,這樣縱向延伸的分類方式,使得專題課程根據內容的覆蓋面及難易程度,便于搜索查找,更易于對一門學科專業進行深入了解、學習和研究。但忽略了資源之間的橫向聯結,使得知識只能夠形成一條線而不是一個面,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在注重專題深化的同時,尋找專題之間的聯系,可以形成推薦閱讀或相關鏈接模塊,對于專題課程中涉及到其他專題內容進行橫向延伸。以點成線,以線帶面,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信息化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路徑
1.圍繞教學目標,增強互動性。資源建設要與教學內容、方式、手段相適應。教師在冗雜的資源中,篩選出適用于本專業學科的資料,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以信息化技術手段整合教育教學資源,配套開發包括課件、教學音視頻等相應的其他教育教學資源,使得學科知識能夠以生動、形象、有趣、多樣的形式吸引學生,方便學生通過移動終端進行自主學習。目前高職院校已經引入類似于超星學習通等交互性教育軟件,但通過軟件的聯接,師生互動不多,更多的作為簽到點名工具,大量的功能未能開發完全,是信息化資源建設的一大損失。充分學習、挖掘、利用、開發現有軟件模塊的功能,將信息化教學融入到課上及課下。學生可以通過軟件,根據老師課上所講授內容及上傳到軟件內的相關拓展材料進行復習總結。同時學生與老師及時互動,提出對于課程的反饋意見,使教師及時跟蹤、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及問題,調整講授內容的側重點和難易程度,師生一起完善課程建設。
2.以需求為導向,以標準定要求,緊密聯系實際。高職院校為社會輸出的是畢業直接上崗的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的培養重點在于實用性。因此在資源庫建設方面,高職院校不強求與本科院校專業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上保持一致,高職院校資源庫建設應該同時包含理論教學資源庫和實踐教學資源庫。一線教師與企業管理者保持溝通,通過加大與企業的溝通,深入了解市場和企業需求。依照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明確培養方向、培養目標,通過校企合作、學徒制等形式,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開發實踐教學課程,將企業的項目流程、未來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操作要點、所需技能等實操方面的資料加入到實踐教學資源庫中。在實踐教學資源庫運用中,關注學生遇到問題的心態、分析問題思維、解決問題能力、輿論公關的掌控力,遵照行業內的職業準則嚴格要求學生,以此制定實踐教育教學課程的相關考核任務。在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將資源庫中所學融入到實際工作中,并總結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及時反饋給學校增減、修改實踐教學資源庫中的相關資料,不斷更新實踐教學資源庫中的內容,緊密聯系實際,增強實踐資源庫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避免與實際操作脫節的現象發生。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信息化教學的引領者,是信息化資源庫的創造者,教師隊伍信息化素養的建設是資源庫建設推廣的重要一步。一方面,開展相應地信息化培訓課程,解決有些教師不會使用信息化技術、應用電子資源庫的問題,增強一線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更新原來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模式,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使其效果達到最大化。另一方面,通過一線教師進企業的方式,解決有部分教師存在理論知識強、實際操作水平弱的問題。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增強高職教師“雙師”資質的培養力度,不僅能夠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實際操作,也能更好地為實踐教學資源建設服務。
四、結語
信息化教學資源知識體系建設、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應用及共享、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等諸多方面的加強,是國家對高職院校及教師關于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指導和要求。建設信息化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庫是一項系統工程,依照國家的指導、遵循“互聯網+教育”的趨勢,參考國家層面、省級層面的建設規劃,借鑒示范院校的建設路徑,高職院校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教學資源以系統化、標準化、開放化的集合模式,將專業課程及現有資源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分類,緊密圍繞教學任務和目標,以需求為導向、聯系實際,使得師生能夠個性化、便捷地搜索使用,并以此拓展出多樣的教學模式。院校資源庫建設的程度決定著專業建設能力及水平,以產學研一體、校企合作等形式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庫,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教育資源建設產生強勁的內在驅動力將帶動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內涵發展,提升高職院校的整體實力。
參考文獻
[1]曹祥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學資源與課程問題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6):218-219.
[2]范如涌,項曉東.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內涵及其發展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3(6):57-60.
[3]金凌芳.職業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的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8):50-53.
[4]李蕾.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資源建設[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40(02):107-108.
[5]史振宇,蘇英偉.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實踐教學資源庫建設設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1):231.
[6]吳冬梅.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專業課教學資源建設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221.
[7]王洪蘭.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05):216-218.
[8]徐華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數字教學資源聚合服務研究[J].情報探索,2015(09):79-82+88.
[9]徐新新.信息化背景下開放教育中的教學資源建設策略[J].科教導刊(下旬),2018(12):6-7.
[10]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Z].2019-02-22
[1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7-29.
基金項目:
2018遼寧金融職業學院校級課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研究”,LJZY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