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琳
關鍵詞 夸夸群 積極心理學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8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12
Keywords exaggeration group;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2019年伊始,在各大高校有一種無論你說什么都會被人圍起來夸獎一番的“夸夸群”火了。無論是網購遇上無良騙子、實習被上司批評,還是下雨天丟了傘,一樁樁令人糟心的“人間慘劇”經過夸夸群群們充滿創意的贊美,都能瞬間變得溫暖有趣且治愈。據了解,“夸夸群”是借鑒了豆瓣“相互表揚小組”的創意,它的主旨是可表揚者無小事、萬事皆可贊。“夸夸群”的建立在大學校園里,也創造了一個互幫互助、為大家提供正能量的地方。目前,“夸夸群”的夸贊內容主要存在三種形式:搞怪型求夸、求安慰型和求表揚型。
1 高校“夸夸群”現象引熱議
“夸夸群”一經走紅,就引發了各方熱議。不少人舉手想進群求夸,還表示這一行為非常可愛。但也有一些人認為,這種行為是自己騙自己、內心空虛的表現。筆者認為,“夸夸群”的表現是符合積極心理學原理的。同學們能用積極的思維去看待事情,同時發揮朋輩幫扶的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只要在“夸夸群”里夸獎別人注意真誠合理、適度適量,防止產生成癮或成人依戀的問題。心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接受他人的夸贊也是為了培養自我夸贊的能力,最終培養出不依賴你他人夸贊的獨立人格,這也是一種“助人自助”的形式。
2 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
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開始倡導積極心理學,通過研究人的品質、良好品格和積極態度,使積極心理學成為了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美德的科學,能夠幫助個體了解并尋找到自身的優勢,從而提升幸福感并達到一種豐盈的狀態。積極心理學從整體上來說,重視研究人的積極品質,通過充分挖掘個體自身已具備的、潛在的和具有發展性的力量,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使人類最終走向幸福。①從個體的角度出發,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個體所具備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情緒和積極社會關系。通過幫助個體挖掘自身存在的積極因素,激發個體的積極力量,來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從而獲得幸福感。
積極心理品質可以幫助人們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研究表明,在大學里,教師可以通過教會學生認識并激發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來達成目標,從而有效的改善學生的負面情緒。積極情緒理論指出,積極情緒是能夠擴展和建構個體持久的心理資源,以便我們在未來生活中使用。積極情緒包括感激、喜悅、自豪、希望、敬佩、激勵與愛。積極情緒能促進個體產生更全面的注意力、創造力和思考力。積極社會關系涵蓋了家庭、學校、社會等方方面面。積極心理學三大研究分支的關系可以總結為: 積極社會關系可以促進個體培養和發展積極心理品質,從而促進個體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目前風靡高校的夸夸群,貼合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一個夸夸群的建立充分反映了學生在高校社會關系網,在群里通過接受他人的夸贊,可以激發自身的積極情緒,繼而培養自我夸贊的能力,最終培養出不依賴你他人夸贊的獨立人格;與此同時,夸贊方通過贊美他人,也實現了自身積極心理品質和積極情緒的提升。
3 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啟示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具體指導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增強大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大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幫助大學生擺脫心理問題。而積極心理學強調從人的積極面出發,個體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只要善于挖掘人的潛力和美德,培養人的“正能量”,就能為今后的美好生活提供動力。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相互聯系的,這就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方向。
3.1 以積極的理念教育全體學生
目前,部分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點依舊停留在心理出現偏差的學生,學校采取的措施一般是開展心理咨詢、進行心理輔導、及時危機干預。這就忽略了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與此同時,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關注點的偏向也導致高校教師時刻處于“救火”狀態,而學生心理問題依舊層出不窮。在積極心理學的背景下,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培養學生具備積極向上的態度和品質,使學生能夠積極看待自己,相信自己。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相信自己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應該面向全體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保健意識,同時普及心理將康教育知識、提升自我調節的能力。
基于“夸夸群”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的正向影響,高校應看到社會支持系統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于學生愛與信任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不僅能規范學生行為、給予學生鼓勵,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為此,高校應積極幫助學生建構全面的社會關系網,為學生搭建出與家人、同學、朋友、老師、學校、社會之間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建立聯動的心理工作網絡,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或產生心理危機時,有來自同學、朋友、班主任、輔導員、心理咨詢師以及家人共同構成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
3.2 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承載。傳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側重于心理學基本理論和知識的傳授,忽視心理健康實踐教育。理論學習是必需的,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作用。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采用多種方式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使其認識到積極情緒的力量。與此同時,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下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其心理狀態并沒有失衡。高校可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第一,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體驗積極情緒,指引學生學習激發積極情緒的方法,使其意識到積極情緒帶給自身的力量和進步,將激發積極情緒的方法運用到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第二,在團隊輔導中使學生體驗積極情緒。高校可舉辦多種主題的心理團體輔導活動,使學生在體驗中掌握提高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第三,高校還可以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引導學生體驗積極情緒,通過學生搭建的心理健康組織——如心理社、陽光心靈中心等,組織開展關于心理健康問題的成長沙龍、心理微電影大賽、心理劇大賽、依托特殊節日如5月25日的心理文化節等,使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體驗積極情緒,獲得成長。此外,針對小部分存在適應能力不強或認知行為有偏差的學生,學校可采用一對一的積極心理學輔導,通過專業心理輔導人員的介入,實現個性化心理健康教育。
3.3 善用新媒體打造“微平臺”教育
“夸夸群”在高校的爆火現象,體現了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積極開展并創新線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不可抗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順應時代潮流,通過新媒體搭建“微平臺”,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并加強與大學生的線上溝通、聯系。因此,除了發揮朋輩的線上幫扶作用外,高校教師也應善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積極心理學走出微信群,在現實生活里落地生根。目前來看,開通微博、建立微信公眾號、搭建易班平臺等形式,都是開展心理將康教育工作不錯的平臺。在線上,通過引導大學生針對自身問題積極進行留言,方便教師能迅速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而后進行一對一交流和幫扶。這也符合積極心理學理念,倡導大學生正面面對自身訴求,積極解決自身心理問題,重燃對學習與生活的熱愛。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時代下,信息的傳播可以說是即時的,夸夸群的迅速爆火是其中一個很好的體現。因此,不可控的信息傳播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線上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挑戰。網絡上出現越來越多沒有經過篩查的信息,其中包含了一些非理性言論、虛假信息以及涉黃涉暴信息。這些內容的廣泛傳播,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此,高校要著力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同時加強學生的網絡素養,倡導網絡道德:一方面要提高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甄別、篩選能力,能及時檢舉網絡不良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強化大學生網絡責任主體意識,使學生形成網絡道德底線,養成良好的網絡自律和責任意識,自覺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做校園好網民,培養一批大學生做高校網絡“意見領袖”,從而更好的促進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從“夸夸群”爆紅所體現的網絡平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到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情緒和積極社會關系,都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讓積極心理學走微信群,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落地生根。
注釋
① Seligman,M. E. P.& 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In 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positive psychology[M].Dordrecht: Springer,2014:279-298.
參考文獻
[1] Sheldon 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2] 段文杰,卜禾.積極心理干預是“新瓶裝舊酒”嗎? [J].心理科學進展,2018(10).
[3] 陶建剛,楊超,高峰,王茜.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7.3.
[4] 郭智榮.“互聯網 +”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
[5] 鄧勇,孔繼紅.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解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