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敬 孫龍生 苗淑彥 杜雪地


關鍵詞 研究型教學 魚類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47
Keywords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chthyology; teaching practice
魚類學是水產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被一些高等院校的生物類、海洋類及環境科學類本??茖I列為選修課程。[1]魚類學內容包括魚類形態學、魚類分類學和魚類學實驗等,其中魚類學實驗課程包括魚類形態分析、魚類解剖和魚類的分類。學好魚類學課程為是進一步學習魚類增養殖學、魚類生理學和魚類遺傳育種等專業課良好的開端,也是為生產實習以及畢業后從事水產、漁業和科技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我國,魚類學的教學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堂上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掌握知識點,考前突擊記憶以應付與考試,[2]雖然現在的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并茂,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魚類的形態結構、熟悉其生活習性,也能較好調動學生的情緒和興趣,但是仍然限制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無法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
研究型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是一種教師和學生都成為學習者和研究者雙重身份的有機系統,在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標準中,學生具有真正的研究體驗,[3]是一種為了實現培養研究型創新人才的教學方法。為了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使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變為知識的探索者,魚類學中增設研究型教學可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型思維和創新能力。
1 “魚類學”研究型教學的教學目標
“魚類學”是水產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是水產養殖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學好魚類生理學、水產動物病害學、池塘養魚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同時也是保證水產相關行業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環節之一。該課程由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組成,理論部分重點介紹魚類的生活習性、魚體構造、分類,實踐課程旨在強化對魚體實體內外部結構組成的認識。
研究型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滲透或運用了研究的思想、觀點、過程、方法,使教學與研究之間建立起廣泛而緊密的聯系。大學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專業的基礎、視野、通識的素養,還要善于研究和評價學科專業的事實、理論、范式、原則和概念,能批判性地分析、評價、解釋數據資料,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出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論點和具有挑戰性的設想。[4]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畢業生從事水產一線生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驗課是驗證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加深對課堂講授內容理解和記憶的有效手段。[5]因此,在實踐部分設置市場調查和魚類鑒別以樹立學生的研究意識,鍛煉研究能力。
2 “魚類學”研究型教學的具體實施
2.1 開課前問卷調查
教師需要研究聽課對象,了解學生已有的專業認知以及學習目的、態度、需求與期待,以決定何為合適的教學方案、開展何種形式的教學方式、進行何種形式的實踐等。[6]在魚類學本科教學中,魚類學作為水產養殖專業基礎課程,授課對象為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這些同學尚未經過一系列專業思想的強化,對于本專業學習目標的理解程度不一,因此,正式上課前進行調查問卷是十分必要的。
正式上課前,授課教設計一份開放性問卷,問卷內容包括選擇水產專業的原因(隨機錄取、自己選擇、父母選擇),能說出名字魚類的數量,對魚類的了解情況(家人從事水產、自己喜歡垂釣或養魚、翻閱魚類書籍、喜歡吃魚、其他),對魚類的了解情況,期望本門課程能帶來的收獲。在正式上課前發放問卷給學生以匿名填寫的方式完成問卷。
根據對水產養殖專業大學一年級23名學生課前問卷調查的專業相關內容分析(表1),自己主動選擇本專業的僅4人(13.79%),大部分學生是由于隨即錄取(82.76%)而進入本專業學習,還有極少數是聽從了父母的意愿(3.45%)。學生對魚類有一些基本了解,能說出十種以上魚類名字的有10人(34.38%),由于家人從事水產工作而對魚類有一定了解的僅2人(6.90%),自己喜歡垂釣或養魚的4人(13.79%),通過書刊途徑了解魚類的2人(6.90%),17人(58.62%)因為喜歡吃魚而對魚類有了解??梢?,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中相當多的人對水產養殖專業缺少深入了解,對專業的認識和定位不夠清晰。對魚類學課程的期待,17人次(58.62%)是為了學分,17人次(58.62%)為了了解魚類,17人次(58.62%)為了學習本專業知識,21人次(72.41%),2人次(6.90%)有其他的期望。學生對待魚類學課程學習的目的與需求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尚無法體會與預見魚類學對后續專業的奠基作用,在水產養殖專業人才的培育與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生產實踐中的重要指導意義。
每個地區的水產品市場最能反映該地區的水產品流通情況,市場的上水產品也是未來水產養殖專業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種類。因此,設計一堂課程讓全班同學分組對當地水產品市場魚類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市場概況、魚類種類、市場價格等,調查結果撰寫成調查報告以小組為單位以PPT進行匯報。
2.3 大黃魚和小黃魚鑒別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鑒別是魚類學課程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為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采用實物對比鑒別的方法進行研究型教學,繼水產品市場魚類調查后,設計另一堂課程,學生分組去不同的水產品市場分別購買大黃魚和小黃魚為鑒別做準備。以理論授課為基礎,學生分組自行通過理論性鑒別指標分辨本組的大黃魚和小黃魚,然后選取部分組別進行鑒定結果分享,全班討論其鑒定結果的可信度,最后授課教師定奪討論后最終結果。
2.4 結課后問卷調查
教師必須花大量時間進行教學設計,制訂新的課堂教學大綱,簡化和修改教學內容,凝練出科學問題,突出教學重、難點等。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積累才能跟上學生的節奏,從而保證各教學環節的效率。
根據對魚類學課程學生結課后問卷調查的分析(表2),絕大部分學生(90%)認同研究型教學模式,沒有學生不認同,26人(87%)認為由于該種教學模式成績有提高,4人(13%)認為提高成績的效果一般,27人(90%)認為有利于魚類學課程的學習,3人(10%)認為有利程度一般。班級的整體學習氛圍25人(83%)認為屬于互相有競爭,5人(17%)處于很累但是堅持的狀態,沒有人抱有混成績和排斥的心態。最終,對于是否有必要進行研究型教學29人(90%)持有很有必要或必要的態度,1人(10%)持中立的一般態度。因此,問卷調查反饋出的結果顯示魚類學課程的研究型教學取得的效果良好。
在“魚類學”課程中開展研究型教學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模式從教師講授知識轉變為學生探索知識,而且促進學生發散思維、文獻查閱和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本專業,為了將來的學業和事業認真對待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 水柏年,趙盛龍,韓志強,朱柏軍等.魚類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
[2] 胡茂林,簡少卿.魚類學課程項目驅動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現代農業科技,2016(13):324-326.
[3]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n’s Research University [EB/OL]. April 1998, http://www.sunysb.edu/boyerreport.
[4] 汪霞.大學研究型教學中的“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7(22):43-46.
[5] 王永明,史晉絨,李斌,岳興建.基于WPBL的本科水產養殖專業魚類學實驗教學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02):216-217.
[6] 劉邁蘭,袁宜勤,常小榮,羅堅,劉密.研究型教學在針灸推拿學專業《經絡腧穴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針灸,2014.34(08):8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