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練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素養,但因為學生們家庭成長環境、智力水平和學習習慣、行為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導致班級上出現了“優等生”和“學困生”。筆者認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不僅會加大學生們之間的差距,還會影響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基于此,本文嘗試將分層理念引入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以期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理念;教學探究
目前,初中數學課堂中還存在著“一刀切”“一鍋煮”等落后、單一的教學方法,既影響教學效率的提升,又與新課程倡導的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目標相違背,因此,有必要探究分層理念在數學課程中的實際運用,因材施教,從而提升全體學生數學素質。下面筆者將以初中數學為例,圍繞“目標分層”“施教分層”“作業分層”和“評價分層”等四個方面論述分層教學理念的作用。
一、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前提,因此在踐行分層理念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教材、分析學情,根據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習制定與之能力相應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
如,在開展《直線與圓形的位置關系》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就制定了基礎目標、預備目標和擴展目標這三個程度不同的教學目標,目的是協助每位學生獲得長足發展。基礎目標就是學生們必須完成和達到的最低學習目標,即指學生具備自主探究能力,能夠了解到直線與圓相交、相切和相離這三種位置關系;預備目標,即多數學生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經過自身努力可達到的水平,在本次課堂中指學生具備讀圖能力,能夠分辨出相交、相切和相離這三種位置關系的不同;擴展目標則是適合少數優質學生學習的目標,即學生們能夠靈活運用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解答實際問題。筆者認為只有將目標進行分層才能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施教分層
因為在相同的時間內學生們對同一個知識點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就要求教師開設數學課程時注重學生們的課堂表現,實施分層教學,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提優”“補差”,確保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進步。
如,筆者帶領學生學習《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這一課內容時,經過筆者詳細的講解和多種情境的創設,學生們已經基本了解了有理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和注意事項,但在課后練習環節中同學們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學生總是忘記有理數加減互為逆算的關系;有些學生則是運用互換律時只將數字進行互換,忽視了數字前的符號;還有的學生不會簡化運算,增加了計算難度。面對學生們出現的種種問題,筆者決定實施分層教學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筆者把全班分為三個學習小組:第一組學生需要背熟有理數加減運算法則;第二組的學生則要在小組討論中發現彼此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正;第三組的學生們需要在課后練習中鞏固新學到的知識,提升自身知識運用能力。同學們聽到筆者布置的任務后都能在小組內積極認真地完成,順利完成了此次課堂教學目標。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將水平相當的學生分為了一組,有目的、有意識的開展層次化教學,最終是每位學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長。
三、作業分層
布置作業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提升數學實際運用能力,除此之外,作業也是對學生課堂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和評價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十分重視對作業的布置任務并把分層理念融入到作業布置工作中。
如,在布置《解一元一次方程》這一課的課后作業時,筆者將知識掌握程度相同的學生歸為一個小學小組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布置了不同的作業:第一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因此他們需要完成的作業就是重新閱讀教材中的內容并完成一份閱讀感想,讓其感受到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的意義;第二組的學生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需要完成筆者布置的10道一元一次方程練習題,熟悉去括號、移項、系數化為1等方程解答步驟并養成驗算的好習慣,以此提升自身知識運用能力;第三組是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他們需要根據應用題列出正確的一元一次方程算式并進行計算,訓練其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各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收到了與自己的能力水平相當的作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
四、評價分層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通過教學評價能及時糾正學生錯誤或給予學生鼓勵,促進學生成長。但考慮到“學困生”和“優等生”在相同時間內學到的知識大有不同,取得的進步程度不一,因此筆者會采取分層評價教學模式,避免打擊學生學習自信心或者盲目夸獎學生。
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表面展開圖》這一課知識點時,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自主探究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除此之外,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也值得重視。在完成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對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給予了不同的評價,如筆者發現“學困生”王某的空間想象能力極強,能夠根據想象畫出圓柱、圓錐、長方體、棱錐等立體圖形的表面展開圖,受到了筆者的贊揚,旨在消除其自卑心理,促進其成長;中等生劉某雖然動手能力極強,但是不具備空間想象,無論是長方體、正方體,還是圓柱、圓錐都只能借助實際事物畫出表面展開圖,針對劉某的課堂表現,筆者既肯定其動手操作能力又要指出其缺點,并為他提出合理化意見,幫助他樹立趕超“優等生”的目標;對學習成績好、自信心超強的學生來講,筆者采用了小組競爭模式,讓“優等生”們主動積極地學習,營造良好的小組競爭學習氛圍,取得更好、更快的進步。
綜上,分層教學理念有利于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有利于響應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初中數學教學目標。因此,筆者該理念用于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中,實現了目標分層、施教分層、作業分層和評價分層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徐彩蕓.掌握差異 分層教學[J].甘肅教育,2011(09).
[2]廖鳳集.初中數學課堂的層次化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2(14).
[3]魏玉娟.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8):20.
[4]來玲.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隱性分層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