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增
[摘 要] 隨著我國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政策的深入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在文化軟資源整合中依然缺乏保障,這極大地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動力。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混合所有制企業而言,更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當然重塑企業文化,還需要遵循差異性與協同性相結合的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凝聚力,促進混合所有制企業形成完整有效的文化管理系統,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助力。
[關鍵詞] 混合所有制 企業 企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志碼: A
目前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深入推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勢必會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重頭戲。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需要新型企業文化底蘊的積淀和支撐。在新時期背景下,企業應該利用文化的價值性、稀缺性特征,經過碰撞與融合,尋求文化差異性,對不同特點的文化進行融合,為企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結合改革的實際問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高企業文化軟實力,參考成功模式和成熟經驗,保持文化的合理因素,傳承與重塑所有制企業文化,以期增強市場經濟的活躍度[1]。
一、對混合所有制企業文化特點的分析
在新經濟常態下,混合所有制企業在文化建設方面展現出了新的規律和特征。一方面,文化之間的沖突較為激烈,在不同文化形式的沖擊下,不同人群對于企業文化具有特定的理解,尤其是不同經營模式下,企業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碰撞,進而導致文化沖突現象十分頻繁,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根源。另一方面,在混合所有制企業文化中,國有企業文化元素占據較大比重,且逐漸衍變為企業發展的主流思想,這對于后期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帶來了重要影響。此外,民營企業文化也對混合所有制企業文化造成了沖擊,尤其是以績效為主的建設方式,使得企業之間更為融洽、和諧。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民營企業文化具有一定的偏見,這也是文化整合和文化認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因此,在混合所有制企業化傳承的過程中,要明晰企業文化的特點和存在的矛盾,最終在制定策略中改進文化建設。
二、企業文化整合中面臨的挑戰
(一)對文化軟資源整合缺乏重視
大多數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常重視資本等硬資源的融合,尤其在生產、銷售、市場開發環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在文化軟資源整合方面卻較為忽視,這不僅影響改革的整體效果,同時還制約改革的深度。作為“潤滑劑”和“助推器”,文化整合關系到混合所有制企業能否具有內生性和持續的后勁。因此,要兼顧研發、生產、營銷及文化整合,避免出現不可挽回的損失[2]。
(二)企業間文化價值沖突明顯
混合所有制企業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十分顯著,價值沖突不可避免。如果相互激烈碰撞,很難最終自然地融為一體,甚至還會產生致命性危機。因此,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尋找到最佳契合點,逐漸軟化、有效化解,轉變企業文化相對激進以及行政干預相對較多的狀況,提升文化整合的效率。
(三)缺乏文化整合推進長期機制
混合所有制改革任重而道遠,必須要堅定信心,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然而,在目前一些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急功冒進等現象相對普遍。如果長期缺乏文化整合推進機制,勢必不能夠建立科學完善的重塑之路,工作很難取得預期效果。
三、混合所有制企業存在的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對于中外合資企業而言,西方企業文化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西方強調個性化,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在規章制度的執行和落實過程中,講究契約精神并注重防范監督。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以仁、義、禮、智、信和儒家文化為精髓,強調以德服人及德才兼備,多把道德約束作為補充。此外,西方法律法規完善成熟,矛盾主要集中于產權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而國內股東層面對控制權展開爭奪,突出矛盾多源自行政干預[3]。
(二)中央與地方控制下的文化差異
中央企業占有支配地位,關乎國計民生,在公有制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鐵路、煙草、國有銀行、金融企業、電信、石油等企業,其自身帶有優越感。而地方政府主管企業員工素質、薪資待遇、福利水平都無法與中央下屬企業相提并論。因此,在企業改革重組過程中,中央企業很難與地方企業實現文化融合。
(三)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文化差異
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有企業的支撐。國有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在經濟實力方面,是民營企業所無法相比的。此外,國有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進程中,還擔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例如,提供優質的產品、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促進國有經濟保值增值等。而民營經濟的私有性質決定了它受老板一人控制,缺乏制度約束和規范,雖然能夠快速適應市場,但存在諸多經營風險[4]。
四、企業文化重塑應遵循的原則
首先,混合所有制企業文化重塑需要秉持企業文化整體性原則,兼顧各方的利益,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確保資源實現最優配置,從而實現共贏。在文化重塑的過程中,還需要減少文化的震動幅度,避免行為方式造成的沖擊,力爭文化融合平穩推進。其次,混合所有制企業要想實現企業平穩發展,還需要通過溝通,彼此信任,減少不必要的環節的出現。當然,企業的文化融合還需要恪守專人負責的原則,使文化建設工作能夠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分工協作。最后,企業文化融合的過程離不開高層領導的支持,高層領導需要積極參與,發揮決策性作用,兼顧企業內部的亞文化,處理好企業內部出現的各種亞文化的碰撞和有效融合,推動企業文化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五、混合所有制企業文化重塑的路徑與策略
(一)多元化投資主體
混合所有制企業應該以經濟利益為核心,創設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密切地與企業投資者進行互動往來,實施以人為本的經營方式,確保投資主體能夠在不同組織形式的保障下,融入新的企業文化環境。
(二)多樣化企業文化組成
企業文化要以民族精神為內涵、為主導,在創造企業品牌的同時,提升企業的信譽,全方位滲透民族文化并協調發展,提高競爭實力,提升企業信譽,發展具有特色的多樣化企業文化,助推企業的發展。
(三)重視人力資源管理
文化重塑要處理好人力資源融合問題,有效解決利益沖突、矛盾摩擦,在文化差異評估進程中,轉變考核標準、經營辦法、戰略導向,做好員工培訓工作,提升員工的忠誠度,確保員工主動融入新環境。
(四)建設企業核心價值觀
混合所有制企業應該最大限度地避免喊“假大空”口號,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創建切實可行的企業文化,凸顯針對性及明確性,讓員工對企業形成與日俱增的認同。同時,干部務必以身作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制定企業的戰略目標
企業要集中自己的資源優勢,齊心協力向共同目標邁進,不斷尋求社會責任目標、技術創新目標和盈利目標,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同時制定科學統一的戰略目標,做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的“利器”,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成為“排頭兵”。
(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文化融合歸根到底還是要從制度建設入手,避免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要褪去行政化做法,取而代之采用現代企業制度,要重視提拔外聘技術人才,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構建完善的監督制衡機制,確保企業在改革浪潮中脫穎而出。此外,企業還要重視團隊文化建設,做好干部職工的思想工作,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營造和諧的溝通環境及無障礙交流通道,培養主人翁精神,致力于“合”文化,完善企業文化內涵,求大同、存小異,永葆企業文化具有助推力、生命力和凝聚力。
總之,在混合所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應該遵照自身的發展特點,確定企業的精神文化,將企業文化整合到位,進行合理的傳承與重塑,塑造統一的形象文化,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采取科學有效的對策。此外,企業還要全面優化形象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立企業文化管理系統,形成企業獨特的文化特點,增強自身的影響力與競爭力,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朝氣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顧獻智,丙明杰.混合所有制企業文化“雜交”技術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6(6):63- 66.
[2]童有好.略論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文化融合[J].理論導刊, 2015(6):106- 108.
[3]蘇立嶺.混合所有制經濟背景下的企業文化整合[J].山東社會科學,2015(1):160- 163.
[4]陳英毅.群眾路線助推混合所有制企業重組中的文化融合[J].改革與開放,2011(16):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