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顏
摘要:數學是一門富有創新內涵的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課。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初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實踐應用中親近數學,感悟數學,應用數學,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預習;聽課;作業;鞏固;總結
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已經習慣小學的那一套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學習方法。從小學升上初中,一接觸到初中的數學,就發現不再像小學那樣簡單易學,而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文字到符號,由靜態發展到動態等一系列從未遇過的現象。加上一部分學生還未脫離教師的“哺乳”時期,沒有自覺攝取的能力,學生不會學習或學不得法而導致成績逐漸下降。如果長期下去就對學習數學失去興趣和信心,陷入厭學的困境。因此討論中學數學的學習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學生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鞏固與作業、總結),從宏觀上對學習方法分層次、分步驟進行指導。
首先是預習。初中的學生往往不善于預習,更不知道預習能起什么作用,預習僅是流于形式,粗略地看兩下,看不出問題和疑點。而學生預習時應要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內容的知識概貌。二、細讀,對課本內容出現的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用筆先畫好出來,再反復地認真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式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特殊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實踐證明,在學習數學中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其次是聽好課。在聽課中要處理好“聽”、“思”、“記”三者的關系。“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應注意:聽每節課的學習目標要求;聽知識引入及知識形成過程;聽懂教師講課的重點、難點的剖析;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聽好每一節課后的小結。當前,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學生的民主意識逐步增強,他們希望教師能與他們建立一種“課內是師生、課外是朋友”的關系,能與他們平等相處。這也就迫切要求我們教師逐步擺脫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的束縛,建立一種師生間能互相尊重、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這不僅有益于師生雙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互尊互重,而且極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在自主開展的學習中大膽參與、大膽實踐、大膽創新。當然要學生做好以上的幾個環節,教師講課一定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滿堂灌”,一定掌握好最佳講授時間,使學生聽之有效。
“思”是指學生思維。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是“裝知識的口袋”,以課堂以書本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上所謂的“啟發式”教學,其答案一般都隱藏于教師的提問之中,學生的回答整齊劃一,不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為此,課堂教學必須營造一種民主、寬松、友好、平等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馳騁想象,積極思維,勇于求新求異,教師不妄加否定與肯定,而與學生一起共同驗證,哪怕學生的猜想過于幼稚與偏離,也要給予“大膽想象,積極思考”之類的正面肯定,改變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察言觀色”的局面,真正讓學生暢所欲言,“言之無罪”。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不作任何暗示,完全由學生自主地思考、討論、操作、分組匯報,全班共同驗證,最后由學生歸納總結,評出“新特”的方法,即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和梯形面積=梯形中位線*高的兩種方法。這樣形成一種相互撞擊、相互補充、相互啟發和相互激勵的氛圍和環境,使學生敢于創新。如果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上學生應注意:多思、勤思、隨聽隨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礎、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就是學生課堂筆記。由于學生一般不會合理地記筆記,課堂上很多時候是老師在黑板上寫什么就抄寫什么,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到的效果很微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機地結合數學知識的教學,反復向學生介紹諸如分類與類比,變換與化歸,歸納與概括等基本數學思想,努力地使學生掌握做好課堂筆記的方法。因此學生作筆記時要做好幾點:第一、記筆記服從聽課,要掌握掌握時機;第二、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解題的方法;第三、記小結、記課后思考題。學生一定要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學生學起數學來就覺得非常輕松了,這也是數學學習方法中關鍵的一步。
再次是課后復習鞏固及作業。學生每上完一節課后,由于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還是有比較貪玩的習慣,往往對課后老師布置的作業爭取三兩分鐘就想完成,從而忽視了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以至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作業多數是錯解或者解不出來,嚴重的還可能會出現照抄、照寫的壞現象,達不到通過作業的練習來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作用。因此在這個環節的學法中學生應對當天所學的內容,結合自己課堂所做的筆記,找出重點、難點,回顧老師課堂上講課的思路,對已經學過的確良知識進行疏通。然后再來獨立完成作業,若一時有困難,再回到課本中查找學過的例題或者同學之間互相討論一下,這樣有利于對課本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在作業書寫中,書寫格式要規范、條理要清楚,字要寫工整,行與行之間要有一定的行距,做到每一步都有依有據,格式可仿照老師所教的或者書本中例題的。形式一個良好的書寫習慣,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最后是小結或總結。在學完了一節或一章后,老師要求進行小結或總結時,初中的學生很多時候是不知如何進行,往往是在等待老師的開口總結,或是只總結了一小部分知識要點,沒有能全面地不偏也不漏地把知識總結出來。因此,在素質教育的今天,為了適應新世紀科學技術的挑戰,青年一代將來要負起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初中學生就應培養學會自己總結的能力。做到“一看二列三做”,一看就是看書、看筆記、看練習,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就是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于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就是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最高層次。學生自己的總結盡量與教師的總結相接近,使自己的學習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實踐證明以上的數學學習方法,適合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教學的目的是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活他們學習方法,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參考文獻
[1]《學校教師教學方法與藝術全書》(中卷)、《中華現代教育文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