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彤
摘 要:《德伯家的苔絲》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美麗純真的少女失身后的悲慘命運。通過苔絲一波三折的愛情悲劇,作者有力地譴責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法律和道德。得出結論:正是這個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迫使苔絲這樣一位善良純潔的女性最終成為一個謀殺者,她是那個社會的犧牲品。
關鍵詞:貧困、純潔、社會、犧牲品
《德伯家的苔絲》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毫無疑問,苔絲是小說中最純潔、最善良、最可愛的女人。她是一個好女兒,關心她的家庭,一個愛丈夫的好妻子,一個勇敢的女人。因此,我們自然會想很多:為什么一個純潔的女人會遭受如此深重的痛苦,原因是什么?僅僅是因為社會的落后和殘酷?苔絲在可怕的境況中還能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我們來具體分析。
一、社會環境——貧困、道德
19世紀的英國以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但另一方面,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古老的傳統農業逐漸枯萎,許多農民遭受破產之苦,苔絲的家鄉也處于同樣的境地。十六歲以前,苔絲·德貝菲爾德和她的家人就生活在馬洛特鎮的中產階級般的境地。由于她的父親是他們居住的小屋的生活持有人,所以他的地位高于農場工人。但是,由于苔絲的父親約翰·德貝菲爾德身體不好,這個家庭變得越來越窮。他對工作沒有多大興趣,卻酗酒成性。一天,苔絲的父親才知道他是一個古老貴族家庭的后代,他因驕傲而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他不能像往常一樣搬箱子,她和她的哥哥不得不提著父親一大早就需要帶的箱子。不幸的是,在途中的事故中他們的馬死了。苔絲感到內疚,如果她不熟睡,這就不會發生。家庭危機由此而生。但她的母親卻希望苔絲嫁給一有錢人以便化解危機。迫于母親的壓力,苔絲同意去找一個所謂富有的親戚來尋求幫助。而正是這個決定,給她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經歷。如果苔絲沒有被送到親戚家,她就不會遇到亞雷,也不會生下孩子(后來夭折),生活將完全不同。苔絲離開家后悲劇就上演了。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發現,家庭的貧困是悲劇的根本原因之一。
幾年后,苔絲在丈夫克萊爾離開后遇到了經濟問題,她的父親去世了,他們的家庭流離失所。機緣巧合,苔絲再次遇到亞雷,一個曾經玷污了她純潔的人,亞雷利用苔絲的貧窮來取悅苔絲,因為他很富有,又能幫助苔絲的家人??纱撕?,苔絲深愛的丈夫克萊爾回來了,這一切都太遲了。如果苔絲經濟寬裕,這一切永遠不會發生。
除了貧窮之外,當時的婦女還受傳統的道德和基督教束縛,人們認為,如果女孩不嫁給強奸她的男人,那是女孩的錯誤,即使是思想開放的克萊爾也無法原諒苔絲,盡管他認為這不是苔絲的錯。這一切仍然與社會背景關系密切,對其影響深遠。
二、卷入苔絲悲劇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苔絲的母親是把苔絲推向深淵的人。從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是一個幼稚、甚至愚蠢的女人,總是夢想苔絲嫁給一個有錢人以幫助家庭。她忽略了苔絲的感受,利用女兒的溫順,讓她去親戚家,導致她的不幸。當苔絲的婚姻處于危險中時,亞雷再次試圖得到苔絲,而且成功了,這才是真正的悲劇。苔絲母親的第二個錯誤是在苔絲和亞雷住在一起后,她告訴克萊爾苔絲的地址。她應該知道,這在苔絲和克萊爾的心中沒有任何準備,會造成麻煩,可她依舊這么做了。
亞雷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元老,是資本主義階級的代表之一,他是徹底摧毀苔絲生命的人。亞雷引誘苔絲,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原諒的。是亞雷的存在,給苔絲在后來帶來了如此多的折磨。他善于欺騙,而且經常近乎殘忍地對待苔絲,盡管他完全可以善待她。小說中亞雷是邪惡的代表:他是苔絲的敵人,他只是喜歡她的美貌,因為他把她當作一個漂亮的玩具,他無時無刻地深深傷害著苔絲。
克萊爾是苔絲最深愛、愿意奉獻終生的人,而克萊爾也應該在某種程度上為這場悲劇承擔一些責任。他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一方面,他的性格有進步的一面,另一方面,他頭腦中仍然存在著時代偏見和資產階級傳統觀念。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溫柔的人,但本質上是一個虛偽無情、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起初,他學習農業知識只是因為他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農場主人。他一次又一次地向苔絲求婚,因為她美麗而勤勞,他認為苔絲會成為一位稱職的好家庭主婦。他曾經試圖改變苔絲,使她更適合他。當他得知苔絲是古代貴族的后代時他非常高興,因為這可以提升苔絲的社會地位。當苔絲向他坦白她的過去時,他立刻改變了對她的態度,他視她為一個虛偽的、不純的女人,用他的話深深傷害了苔絲。如果他真的愛苔絲,他不應該離開,他的離去,又正好被亞雷利用。事實上,他比亞雷更傷害苔絲:亞雷是苔絲的痛苦的開始,但克萊爾加深且無盡地延伸了苔絲的痛苦;亞雷傷害苔絲的身體而克萊爾傷害了苔絲的靈魂。
三、苔絲的性格原因
通過整部小說,我們可以發現苔絲是如此的純潔和善良,以至于她準備為家人和克萊爾犧牲一切。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亞雷尋求物質上的幫助,盡管她自己十分不情愿。正是她的善良給了亞雷機會去傷害她。出于對克萊爾荒謬愿望的尊重,她給他寫信,告訴他,她是多么想念他,可這都為時已晚。因為她第二次回家時,能感覺到家里責備的氛圍,她獨自忍受著身體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痛苦,她的敏感無疑摧毀了她的生活。
苔絲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基督教和習俗的價值觀對她的影響,使她在孩子出生時感到內疚,這讓她完全接受克萊爾對她的判決。苔絲的主要缺點是她對克萊爾的愚蠢信仰:她試圖接受克萊爾的任何缺點。在她看來,她的丈夫是一個完美的人,無論他如何對待她,她都能接受當克萊爾回來時,她做了一件傻事----殺死亞雷,可她沒有權利殺人。她認為這是她的命運;她沒有權力去改變它。因此,在小說的結尾,苔絲“在一塊長方形的臺階上”,等待逮捕,等待她最終悄悄的死亡。在這里,我們可以感覺到哈代在她身上所體現的軟弱的宿命論。
但不管怎樣,苔絲所做的一切意圖總是好的,她純潔、善良。她被亞雷引誘兩次,和他一起生活。毫無疑問,第二次,作為一個已婚婦女,她錯了。然而,她不是在考慮她的個人利益或快樂,而是考慮她的家庭。
總之,苔絲的形象是哈代人物肖像的巔峰。作者以他獨特的寫作風格,揭示了一個女人豐富而深刻的內心世界:她對幸福的追求,對舊道德的反抗;她對亞雷的憎恨,她對克萊爾的愛。在我們眼里,她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她的靈魂是純潔的,雖然她被她的同胞們視為一個壞女人且生活極其悲慘。就她所生活的社會而言,苔絲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罪的:她自己成為了殺人犯。然而,正是這個社會,如此不公平地把她標為不潔,如此有力地把繩索套在她脖子上。苔絲的悲劇不僅有其深刻的經濟根源和階級根源,而且還有倫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方面的因素。苔絲的經濟地位和階級地位決定了她在為資產階級服務的道德、宗教面前必然處于被壓迫的地位。這個社會不停地批判她,不愿意原諒她的過去。哈代認為,這個社會懲罰誠實和善良的人,不幸的事件和傷害她的人都與資產階級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資產階級社會的邪惡殺死了苔絲。苔絲是那個社會的受害者,她的悲劇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制度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參考文獻:
【1】吳士余,“論哈代《德伯家的苔絲》”,《外國文學研究》,1981-4,P27
【2】張中載,《托馬斯 哈代-思想和創作》,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P22
【3】張世君,“自然的女兒,反抗的女性”,《外國文學研究》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