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思潔
摘 要:筆者通過閱讀有關檔案保存及研究的文章,將問題的關鍵歸類,了解檔案管理及保存的意義,以及資料選擇的方向與價值,為筆者今后的研究做參考輔助。
關鍵詞:檔案 學者 視角 保存
一、世界各地的檔案聯合及保存
(1)為什么要保存這些音樂呢?
作者分析道,當世界上有意義的音樂正在消逝時,我們對音樂進行錄音、記譜以及保存,來面對某種饑荒現象。這種饑荒現象的擔憂,是對傳統文化流失的擔憂。
(2)有哪些機構在做此事?
在全世界,許多教育性、商業化、藝術性和政府性質(或反政府)的機構都在保存地方和民族傳統。資料最多的三種學者為是,西方民間音樂學者、研究美國土著音樂學者和研究非洲、亞洲音樂的學者。19世紀,大多數學者主要從事了保存的工作。以收集和保存為目的。在190年以前建立了幾家大型檔案館,而收集錄音集成的機構,始于1900年在德國柏林的留聲機唱片檔案館。
(3)1950年以來建立檔案館的情況
①許多大學、圖書館、國家歷史機構、正式的部落機構以及其他團體都建立了他們自己的傳統音樂檔案館。
②新老國家的國家檔案館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建立起來。較突出的是新德里的民族音樂學檔案和研究中心。其中,檔案館的類型分為綜合性的、特定領域的以及針對自身歷史的。
那么,為什么進行歸檔及試圖保存所有東西?有以下幾種觀點:①為了歷史研究或重新研究以及比較;②應用民族音樂學的思想和數據服務于學界之外。
(4)主要問題:分類編目。
1.錄音者不能提供足夠的信息,或者將錄音置于了某個文化語境中;
2.檔案館沒有找到一種完全協調信息交換和組合的方式。早期例子如,學者赫爾措格將美國檔案館收集的所有音響變成了總目。
(5)面對21世紀的挑戰,人們需要考慮到一下問題:
1.檔案館的材料數量增長速度極快,私人的收集也較多;
2.對于唱片和磁帶的混亂無序。因此,建立緊湊的長效保存機制和檢索系統成為當今的巨大挑戰。1980年以后,出現檔案數量增多的現象:小型社群中,例如省、州、城鎮或土著,建立了各自音樂傳統的檔案館,其優勢為具有針對性。那么,保存有哪些方式呢? 第一,錄音。可能由無學術意圖的業余錄音者、或不對音樂感興趣的人類學家錄制的;第二,記譜。經過加工、組織、有選擇地保存。出版物又經過過分類排序和篩選。
一些學者們的研究傾向是針對即將消失的音樂遺產。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也許是即將逝去某種東西的感覺激勵了更具民族音樂學性質的研究。那么在研究中,學者們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識:有人認為即將消亡值得研究,而有人認為老東西就是好的東西,就是值得研究的東西。他們的做法是:1.出版集子;2.目錄形式恢復老的錄音;3.重新發行老錄音等;4.保存的價值:思索當今價值更前沿,但保存依舊是重要的方面;在掌握早期資料的同時,也去發現屬于當時的新現象;出版的資料,關注“本真性”,也去思考“應用性”;而對于“應用”民族音樂學的保存活動:有用于教學的出版物;傳播對業余愛好者有用的唱片;社群繼續表演古老音樂與舞蹈等等。
而不同群體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文化保存較好的鄉村土著會認為錄音讓他們的儀式變得毫無價值;然而,城市中的土著由于遷移到不同背景的環境中,自己群體的文化不能體現,卻希望擁有這些錄音來保留。
(6)“搶救式人類學”
對異常的東西進行研究,人類的例外情況。許多音樂文化屬于權利傳播弱的一方,可能也已不復存在,也就不是主流群體了。但我們應該意識到,任何音樂的主要擁有者應該是創造、表演它的人群或后代親屬??梢圆扇〉拇胧┦牵囟ǖ膱鏊⒁魳窓n案。例如,建立“土著音樂中心”,讓居住在城市卻已忘記傳統知識的土著居民為各種目的而查閱,是他們能重建古來的典禮儀式或適應城市生活等等。
二、什么樣的音樂值得保存?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怎樣選擇你所需要保存的音樂?那么應注意以下幾點:1.明確價值觀;2.尋找什么?在前期準備中,首先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然后規劃研究步驟,在進行有目的地尋找資料,不盲目地保存材料。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1.強行用自己的田野方法在研究中,靈活變通。2.民族音樂學是一門重視經驗總結和反思的學科,絕不是刻意強調模式和規則。因此,文中作者給我們的建議是,在研究實際發生的情況中,容忍社會的不斷變化,又以自身或環境所做事(田野工作),觀察實際所發生的情況。這樣勝過在觀察中摻進某人強加的觀念。
民主音樂學家的研究重點是,主要集中在研究音樂的變化,并對其變化進行記錄和保存。在文章中,作者的建議是:作為研究焦點的樂曲、歌曲及個人所出狀況,增加一些可研究的方面,其中變化本身的事實和過程也可作為關注的焦點。其中,有一個可關注的研究領域是,了解社會及其錄音行為和實踐本身的研究。但民族音樂學家們的分歧有兩種主要觀點:1.關注自己的錄音和保存;2.把保存本身看做一種研究領域。
三、小結
在全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學者們甚至音樂活動的活動人群,對于音樂保存或有意識或無意識,或有目的性或無目的性。而保存這些音樂對他們來說也有著不同的出發點,這也需要我們關注到人的在文化大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與人內心本身的文化訴求。而筆者作為音樂文化的研究者,在文中也受益匪淺,筆者所做的是需要具有研究對象的局內人的感知體驗與局外人的理性客觀的分析。
參考文獻
[1]康琤琤.高校音樂檔案編研實踐分析[J].檔案時空,2019(02):56-57.
[2]康琤琤.吳寶康檔案利用思想對音樂檔案工作的啟示[J].檔案時空,2018(09):40-41.
[3]李松.國家文化工程中的聲音記憶——以集成志書中的音樂記錄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8,31(01):7-12.
[4]郭娜.音樂檔案的保存方法研究——以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為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7,36(04):133-136.
[5]魏小石.探索中的語言:“塔石”在新疆的音樂檔案實踐[J].民間文化論壇,2017(03):111-124.
[6]祁宜婷.音樂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與學術表達需要高技術標準的支持——聽劉桂騰、魏小石講座有感[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5,34(03):159-160.
[7]嚴小蕾.基于藝術高校音樂類檔案編研工作模式的研究[J].蘭臺世界,2014(0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