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已經認識和體驗到互聯網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上帶來的便利性,尤其是給教育教學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無論是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還是手機、電子筆、VR和AR,都是實現個性化教學的有力工具。相對于其他的學習工具而言,平板電腦具有可移動性、便攜性、單位時間傳遞信息量多、互動性強、教學資源充足等優勢,因此成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推動教學改革的首選工具。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生物課程為例,探究平板電腦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平板教學;初中生物;個性化教學
平板教學對個性化教學的促進作用是指利用網絡技術打造一個數字化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網絡服務的對象;學生可以自主的選擇學習的內容,獲得個人成長;可以讓知識可查可溯,直接解決問題;可以讓課堂與網絡融合,實現從“一對多”到“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減輕教師負擔,最終實現知識傳授到能力提升的完美過渡。
一、個別化學習,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如果教師忽視同學們之間的差異,進行“一刀切”式的教學活動,不僅浪費了尖子生的學習時間,也讓學困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因此,筆者認為教師不僅要正視同學們之間的差距并將其視為一種有待挖掘的資源,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還要引入平板教學手段,為個性化學習創造環境,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如,在學習《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這一單元內容時,筆者首先明確了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為: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實例,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讓學生形成環保意識。為了順利完成這些教學任務,也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要求同學們使用手中的平板電腦開展自由學習活動。這一新穎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既激動又困惑,激動的是學生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困惑的是不知道完成教學任務。見此情景,筆者用言語鼓勵孩子們大膽地嘗試,認真地探索。在筆者的鼓勵下,同學們逐漸進入了學習狀態中:基礎較差的學生查看了森林被大量砍伐、開墾草地造成水土流失、各類垃圾污染土壤、水源、甚至是外太空的新聞和數據統計,感受到了保護環境的迫切性;學習水平中等的學生利用平板電腦搜集了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正反兩種影響;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則是利用平板電腦制作了一個微型生物圈模型,用實驗模擬了人類活動對生物圈造成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加強了自身的環保意識。無論學生利用平板電腦查找了何種學習資料,進行了怎樣的信息分析、處理和組合工作,都順利地完成了此次的教學目標,實現了自身的個性化成長。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開展了個別化教學,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進行了個性化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二、合作式學習,實現教育資源公平
平板教學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做到了教學公平。師生既可以下載相同的信息,使用一樣的學習軟件;還可以將有價值的學習資料上傳網絡,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當然,為了分享到更好的學習資源就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親密合作,盡自己所能利用好平板電腦,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如,在學習《動物的運動》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要求全班學生自由結組,利用手中的平板工具回答以下的問題:
動物的運動方式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你能統計出共有幾類動物運動形式嗎?分別是什么?
為了順利回答筆者的問題,同學們自由結組后經過激烈的討論環節制定了各自的學習計劃并繼續探究實踐計劃的具體措施。見此情景,筆者沒有給出任何評論,而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和組織者維護班級秩序。在接下來教學活動中,有的小組利用平板電腦下載了一份表格,并在表格上整整齊齊的填寫了各種類型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的小組則是共同觀看了本課的名師講堂,更快、更準確地習得了新的知識;還有的小組通力合作制作了一份微課課件,將本課學習的重難點內容和問題的答案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還有的小組……等到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后,筆者將同學們制作的質量較好的微課課件上傳到了網絡上,實現了教學的資源共享并監督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自主下載微課課件,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彌補課上時間造成的差距,促進自身發展。當然,學生們利用微課課件進行復習活動也是極為便利的。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利用平板電腦開展了合作式學習,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營造一種輕松、熱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們在合作中學到知識、交流情感、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肯定。除此之外,師生、生生之間還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了教學的公平性和個性化學習。
三、發現式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平板教學具有容量大、形式多、互動性強等特點,給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方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踐行發現式學習模式。
在進行《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這一課教學活動之前,筆者首先確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之間的異同。因此,在教學活動一開始,筆者就在平板電腦上展示了一個表格,要求同學們進行填寫,表格內容主要包括:類人猿分布的地點、運動方式、制作工具能力、腦發育程度等方面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對學生們來講難度不大,只要認真學習、思考就能得到正確的答案。于是,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平板電腦開展學習活動,教室里安靜極了。十分鐘后,同學們結束了信息的搜集和學習環節,完成了筆者布置的表格任務。除此之外,有些學生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還發現了新的問題:如遠古時代人類的行走方式是什么樣子的?會不會和類人猿一樣?為什么會有毛人和長尾的小孩這一返古現象?為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也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筆者又將這些問題交給了學生自己解決。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利用平板電腦展示了一張表格,從而引發了大家的思考;除此之外,同學們在使用平板電腦解決問題的時候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培養了其創新精神。
綜上,平板教學在初中生物課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信息化進程、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實現了教育資源公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個性化教學。
參考文獻
[1]咸繼紅.平板電腦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狀況調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2]周曦.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運用的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08).
作者簡介:蔣迎春,中共黨員,1981年12月6日,男,河南商丘睢縣,河南大學附屬中學,中教一級,中學教學,畢業于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同年到河大附中工作,工作以來,先后榮獲開封市優秀輔導教師,開封市先進班主任,開封市少先隊優秀輔導員,省教學標兵等榮譽,發表多篇CN級論文,省市級優質課一等獎,主持市課題一項,省課題一項。
注釋: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電化教育專項課題《平板教學促進大班額環境下初中生個性化學習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8}-JKGHDHZX-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