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德師風建設是學校開展教育工作的基石,在傳統的教育管理條件下,師德師風建設存在著形式單一、實效性差、組織繁瑣等問題。教育的信息化,不僅是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在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方面,也使學校有了新的突破條件。本文研究,教育信息化條件下,如何促進師德師風建設。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師;師德師風;建設
師德師風建設是開展有效教育工作的基石,不僅是決定著教師的工作質量,也決定著教師施教的方向正確性,是學校必須要夯實的一項重要工作。但在傳統的教育管理條件下,師德師風建設的質效并不理想,主要的問題是形式單一(紀律約束、集中學習和印發材料)、實效性差(師德師風教育需要經過資源整理、自身整合、活動設計、資料編撰、印刷組織等一系列繁雜流程)、組織繁瑣(由于教師教育和教師教學之間存在著時間沖突,把教師組織起來需要以不影響教學為前提。找到合適的時間、地點很不容易)——我們現在擁有了信息化教學條件,這不僅是為我們提升教學質量、效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而且利用這個現代化工具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質效也應提上日程。
一、教育活動組織數字化
信息化給學校組織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帶來了組織上的變革條件。原先,我們組織教育活動,需要經過一個復雜低效的流程。在組織形式上,主要就是教師集中學習和印發教育材料兩種。集中學習,在時間確定、通知集中等環節上是相當低效的。首先是需要考慮所有教師的時間窗口,然后是需要挨個進行電話通知。即便如此,教師因教學而缺勤的問題也會每每發生。而有了信息化設施,我們尋找教師較統一的時間窗口變得非常容易,只需要通過大數據統計,瞬間就可以完成。而通知教師參加師德培訓,也不需要一個個電話通知(這也需要等教師課間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及時找到),而只需通過網絡平臺(微信或QQ)發布一個電子通知即可。而且,學習的組織形式,也可以由集中地點、時間的學習,變為異地同時、異地異時等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教學與師德教育的時間、場地沖突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學習方式整合多樣化
在傳統的師德師風教育方式上,主要就是集中學習加少量交流體驗活動。而集中學習則是以文件的形式(或是領導宣講或是閱讀材料)。而有了信息技術條件之后,教育的呈現方式上就有了新的突破空間。
以視頻為主要方式的師德教育成為一個發展趨勢——這種教育方式,首先說在推送形式上就與紙質材料不同,不僅是無紙化,節約了成本投入,而且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無線的推送,我們不再需要面對面把學習資源遞到教師手里,而是通過網絡平臺來傳送。更且,這樣的教育資源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長期存儲,查找非常方便,也不會出現文件丟失的問題,還有一個隨時、隨地取用的優勢。另一方面,以視頻教育替代一部分紙質材料或宣講,極大地提升了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和直觀性。文本、圖像、視頻同時作用于教師,教育的深度、廣度將大大提升。特別是直觀化教育,將師德師風教育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比如我們宣講某位教師的事跡,原來只能是通過文字事跡材料的形式,而現在我們可以將先進教師的工作情態直接呈現出來,強化其對教師內心的沖擊力——現身說法顯然要比“聽說”的效果大得多。
三、監督評價機制數據化
師德師風包含行為因素,但主要是意識形態。那么無論從教育培訓還是從行為落實上,在沒有信息化的條件時,其實操作起來并不容易。我們監督教師是否有效接受了師德師風教育,主要就是以簽到的形式來完成。而其師德師風的落實,則主要是依靠調研加評分的方法,評價機制和結果都略顯粗糙。
而現在,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對教師接受培訓的情況進行高效監督。這不僅是能夠通過數據圖表準確、快速把握教師參加培訓的出勤情況,而且可以對教師接受教育的收獲程度進行評價。比如說,我們讓教師學習某個材料,通過電子的形式組織,當教師學習之后,需要完成后面的幾個測試題,只有完成正確答題之后,才能提交確認學習完成。變原來的先簽到(中途有可能退席),為現在的確認學習效果之后的“簽到”。雖然并不一定是現場監督,但教師不學不行,無效學習也不行。
而對教師師德師風的評價,除了傳統的調研(這個方式還不能放棄,因為人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之外,我們可以對教師的師德師風進行數據化、精細化處理。構建一個更科學、理性的評價體系。師德師風建立量化考核機制——比如違反師德行為扣多少分,師風特定行為表現加多少分——然后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長效跟蹤。圖表化、數據化的評價手段,使這些工作操作起來非常簡便、準確、公正。
以上,從組織、方式及監督評價三個方面,對信息化條件下的師德師風建設進行了探討。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條件下,我們將傳統師風師德建設的策略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可以在教育管理的質量、效率上得到新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姚玉平,喻瓊,仝雙梅,等. “互聯網+教育”視域下高校崗前培訓中師德教育芻議[J].知識經濟, 2018(6): 143-145.
[2]國曉華. 對新媒體背景下師德建設實效性的思考[J]. 教學與管理, 2015(10): 57-59.
作者簡介:歐陽茜 ,女,安源區城區小學,江西 萍鄉,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