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苓
摘要: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應力圖革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將教學的側重點由被動地“教”轉向主動地“學”,并貼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教學的具體內容來恰當創設情境,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數學課堂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從而實現數學高效化教學。下面,筆者立足自身教學實踐與感悟,對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方法做些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問題;直觀;探究
學習,同樣講究“身臨其境”。只有當學習的內容被置于相應的場景或氛圍中,才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其更為深層次地理解和體會學習內容。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發展規律,不斷探索和尋求有效情境的創設方法,以便在凸顯數學教學趣味性和有用性的同時,還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一、立足現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于學習思維活躍的高中生而言,問題是驅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與探索活動的起點和原動力。與此同時,鑒于“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數學學科的本質,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對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契合點進行充分挖掘,并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富有啟迪和思考意義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逐漸學會主動地認識數學,具有一定的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古典概型”這部分內容之初,我對學生說道:“有一本書,兩位同學都想先看。甲同學提議在一個不透明的箱子里放4個大小相同的球,分別標號為1,2,3,4,摸到標號為偶數的甲先看,摸到標號為奇數的乙先看。而乙同學則提議擲骰子,三點以下甲先看,三點以上乙先看。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兩種方法公平嗎?”由于這一問題饒富趣味性與生活氣息,所以學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到了課堂中來,并積極踴躍地發表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如此,通過在導入環節立足現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既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這便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了基礎。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數學本就是一門極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學科,僅憑教師一味地口頭講授勢必會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一定的阻礙。而信息技術,憑借自身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獨特優勢,可以將抽象的知識或事物轉化得更具形象化和生動化。基于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以克服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內容、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目的。
在教學“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這部分內容時,由于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不會根據立體圖形畫三視圖和直觀圖。于是,我決定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以期突破這一教學難點。首先,我運用信息技術從多個角度向學生展示了簡單空間圖形(長方體、球、圓柱、圓錐、棱柱等的簡易組合)的透視圖。之后,我要求學生根據其透視圖畫出它們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接下來,我再次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了立體圖形側面展開和收起的動態過程。如此,通過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不僅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而且還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基于合作學習,創設探究情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即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學生的引導者,而學生則應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實踐者。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課堂的主動權最大限度地還于學生,并基于合作學習來創設探究情境,以此來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帶領學生一同回顧了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即相離、相切、相交。之后,我讓學生自己在紙上畫一個圓,并用圓形模板向其做運動,看看圓與圓可以有幾種位置關系。接下來,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同來畫一畫、比一比、算一算,對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進行合作探究,并自主歸納兩圓圓心距d與半徑R和r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我會在行間巡視,并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如此一來,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傳統課堂長期以來低效的現狀,就必須要認真領會新課改精神,積極適應教改要求,并對有效情境的創設方法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尋求,以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實現數學高效化教學。
參考文獻:
[1]朱倫.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146.
[2]王光宇.高中數學中情境創設的案例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31):124-125.